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金融业综合经营逐渐为大众所认同,不少企业在国际经验的参考下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业内专家提醒,虽然综合经营是国际发展趋势,但其成功还是需要具备许多相关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在综合经营的尝试中存在着某些认识或实践上的误区。
“贪大求全”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
“国内一些企业只知道金融综合经营是国际趋势,但忽略了金融综合经营是需要很多条件的。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金融市场的主流经营模式应取决于消费者的主流需求,而企业选择应取决于交易成本与适度规模边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郑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陷入“贪大求全”的误区。
与国外一些成熟的保险市场和运作环境相比,我国的保险业整体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随着平安、光大、中信等集团在金融综合经营之路上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后,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另一种倾向:一些公司认为规模大小与竞争力有直接关系,因此片面追求规模扩大,盲目扩张业务。
“殊不知这种规模偏好也可能会带来不经济的效果;相比起来,国外公司在发展中主要是基于效益的考量,比如,当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聚散离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朱俊生对记者说。
据了解,1998年花旗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者拥有的旅行者保险公司、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分别是当时美国最大保险公司之一、第二大投资银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公司因此诞生。
但是,由于保险等业务并没有给花旗带来预期的收益,虽然彼时金融综合经营已成为世界性趋势,两大集团却悄然分家:自2002年开始,花旗逐渐出售了旅行者财险、寿险、年金公司及资产管理业务,但保留了双方的合作协议,只不过合作的方式从股权合作转为了渠道合作;与此同时,花旗沿着几条业务主线,仍在继续寻找并购对象,买入了更多专业化金融服务领域的佼佼者。
“花旗的例子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现在国内很多中小公司都在追求综合经营,盲目扩张规模,具有很大的风险。”朱俊生说。
需要最大程度地理解对方的文化
“建立金融集团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起到资源整合的作用。对于寿险、产险、信托、银行、证券、资产管理等,集团可根据长远发展优化配置资源,从而发挥1+1>2的效应。”朱俊生表示。
“集团的资源整合的确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如果一个集团同子公司之间不能在资源整合上有所作为,仅仅只是简单的行政或资本纽带,那么这个集团是失败的,只具有框架意义而已。”郑伟对记者说。
对于目前国内一些集团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的原因,郑伟分析主要有文化冲突、部门利益之争及行业本身业务特点三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文化冲突这一点最为重要,但平常又最为人们所忽视。比如银行和保险在经营理念、业务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银行对寿险行业前5至8年普遍亏损得有心理准备,保险对银行等待客户上门存款的展业方式得有所理解等。如果双方磨合得不顺利,那集团的发展将会非常痛苦。”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郭金龙亦表示赞同:“在进行综合经营的集团中,无论是不同的企业,还是不同的行业,在经营的理念、思路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需要双方最大程度地理解对方的文化,这最终会影响到集团的业务发展和资源整合。”
防止集团内部各机构的风险传递
“金融企业实行综合经营,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而且会影响到金融企业面临的风险的性质和程度。由于各项子业务的发展周期不同,金融企业在客观上可以规避多种业务同时出现盈利亏损,起到对冲、分散风险的作用。”朱俊生说。
郭金龙表示,综合经营有利于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风险抵抗能力也随之增强。
然而,风险从来就是一柄“双刃剑”,“风险分散”和“风险扩散”总是相伴而行。
“因此,集团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国外很多综合经营成功的集团的通常做法。但目前国内不少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型保险公司,在扩张业务、扩大规模的同时,却没有将风险管控能力配套提升上去,这是非常危险的。”郑伟对记者说,在金融企业进行综合经营的过程中,由于金融集团内部各金融机构的资金、业务联系增强,各个金融机构规模扩大导致集团内部关系复杂化、利益不一致,这些都将给金融集团带来潜在风险,从而加大金融集团面临的风险。
“建立这种风险管控体系有四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筹备,一是要明确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二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预警、控制和处理机制;三是要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四是完善金融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建立‘防火墙’制度,防止集团内部各金融机构风险的传递,防止利益冲突风险的发生。”朱俊生说。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