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股市、大宗商品市场间的价格波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一致。上周,股市涨跌超越了供求、天气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农产品期货的基本面因素,成为影响其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因素。
上周,CBOT大豆11月合约下跌3.25美分,收于每蒲式耳8.6375美元;玉米(资讯,行情)12月合约下跌30.25美分,收于每蒲式耳3.7275美元;小麦(资讯,行情)12月合约下跌50美分,收于每蒲式耳5.1625美元,创去年5月以来的新低。
股市与商品齐步走
通常来说,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相互具有“跷跷板”的效应,即股市行情好不时撤出的资金往往转战商品市场,以寻求保值增值,而股市火爆时,资本往往撤离商品市场而投身股市。
然而,上周,无论是原油市场还是芝加哥的农产品市场,其走势与股市均保持高度一致。股市涨则商品涨,股市跌则商品跌。周一,美股道指大涨413点,CBOT大豆、玉米主力合约分别随之大涨35美分和15.5美分。周二、周三,道指累计下跌近750点,大豆、玉米、小麦则分别大跌70美分、33.5美分和46美分。周四,道指小幅反弹172点则带动农产品小幅收高,而周五道指再跌逾200点又拖累农产品集体下跌。原油价格走势亦与股市如出一辙。
“跷跷板”效应的消失,表明在系统性的全球经济衰退风险面前,已如惊弓之鸟般的投机资金正试图结清包括商品期货市场在内的所有的高风险头寸。经济衰退引发的需求萎缩将从根本上指明商品市场的下跌基调,而这一基调远非投机资金所能改变。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商品价格走势与股市的趋同,实际上表明,商品市场的投资者已将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作为指导其投资得主导因素。
在此投资理念的指导下,一些传统的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似乎已不再重要。目前,玉米、大豆正处于收割期,上周美国中西部的玉米、大豆带部分地区持续多雨潮湿,本已滞后的玉米和大豆的收割作业将继续延误,但这一往年的实质利好在上蹿下跳的股市面前几乎被忽略不计。
强势美元打压市场
上周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元。尽管美国经济、金融形势动荡不堪,然而在更加疲软动荡的全球其他经济体映衬下,美元汇率上周却在避险买盘持续入场的推动下加速上涨。
堪称美元汇率风向标的美元兑欧元汇率从前一周收盘时的1.34美元附近飙升至上周五的1.26美元上方,一周上涨逾8美分,涨幅高达6%,并创下近两年来的新高,美元兑英镑汇率更是涨至五年多来的新高。此外,反映美元兑一揽子货币比价情况的美元指数一周上涨4点多至86点上方。
强势美元对商品市场来说不啻是重大利空。因为对于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来说,美元升值就意味着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而抑制国际买家的购买兴趣。美国农业部上周公布最新农产品出口销售报告显示,美国农产品出口已呈下滑势头。截至10月16日前一周,美国净出口销售小麦仅38.69万吨,比前一周下降12%,净出口销售玉米78.96万吨,比前一周下降19%;净出口销售大豆78.41万吨,比前一周下降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