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牛熊市的骤然转换,不仅让基金巨亏1.5万亿元,也令基金业内的贫富差距愈加悬殊。
小个子今年能否赛过大块头
截至4月1日,今年以来上证综指涨幅已逾30%,市场震荡加剧。从全年看,震荡行情可能将贯穿始终。在这样的市场中,投资者是不是可以根据基金的规模特征来挑选出好基金呢?
一般观点认为,规模小的基金“船小好调头”,换仓灵活,能较好地追逐市场热点。同时,因为规模小,其换股的冲击成本较小;规模较大的基金身形庞大,转身难,买卖中小盘股票时的冲击成本较大,在面对行业轮动、风格轮动的市场时,劣势明显。
但从今年以来基金的表现来看,小基金胜过大基金的特征并不明显。在好买股票型基金分类中,2009年1月1日以前成立的基金共有195只,取规模最小的前20只基金分析,截至3月16日,其平均业绩回报为13.76%,平均排名是105位;规模最大的20只基金平均业绩回报为13.66%,平均排名是104位,两者相差不大。再把基金的业绩和规模都由高到低进行排名,两者排名的相关系数为-0.05,仅存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其实,规模小是一把双刃剑,规模小的基金更易受到申购赎回的影响,被动加仓或减仓,打乱基金经理的部署,从而对基金业绩造成伤害。规模小的基金虽然可以提高持股集中度,增加赢取超额收益的可能,但这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这些因素使得小基金之间的业绩分化明显。规模最小的20只基金中,截至3月16日,今年以来业绩最好的新世纪优选成长,回报率为25.45%,在195只基金中排名第3位;而业绩最差的天弘永定价值成长业绩为-4.16%,位于股票型基金的末位。
那么,为什么不少投资者认为今年小基金的业绩表现将更好呢?主要原因是,经过2008年的净值大幅下跌以及赎回,基金业的管理规模普遍大幅缩水,市场中小基金的个数占比较大。以2008年四季报公布的资产净值来看,195只基金的平均规模为46.46亿元,而管理资产规模超过50亿元的基金只有72只,管理资产规模大于100亿元的基金仅16只,不到1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今年的环境下选基金没有简单标准,虽然“小”在震荡市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仅有规模小不足以成就一只好基金。事实上,选择基金在根本上要看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从这个方面来讲,选基金最终是选择基金管理人。
2008年牛熊市的骤然转换,不仅让基金巨亏1.5万亿元,也令基金业内的贫富差距愈加悬殊。
尽管去年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依然高达307.3亿元,比2007年甚至有约9%的增幅,但是细究可以发现,这部分收入的分配正朝着“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方向发展。当大规模基金公司以数十亿的收入无惧熊市时,某些小规模基金公司可能正在靠着千万元的进账精打细算,以求存活。
209倍的差距
天相投顾根据基金2008年年报的统计显示,2008年,59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合计307.3亿元,平均每家5.2亿元。不过,59家基金公司中,只有22家的收入在平均线以上,占比不过37%。令人吃惊的是,排名榜首的华夏基金公司2008年管理费收入达27.9亿元,是排名末尾的浦银安盛的1330万元收入的209倍。
与管理费收入挂钩的是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净值。2008年年报显示,59家基金公司共掌管1.91万亿元资产,平均每家公司掌管资产323.7亿元。但统计显示,仍然只有22家公司达到水平线上,榜首与榜尾之间的差距则拉大到221倍。
事实上,这种贫富差距在基金业已延续多年。统计显示,在此波牛市之前,基金公司的差距已经开始拉大。2004年,掌管资产净值榜首和榜尾的差距为123倍;到了2005年,这个差距拉大到200倍。而经过两年牛市和一年熊市,这个差距进一步拉大。
基金公司的贫富差距也影响了机构投资者的选择。统计显示,与2007年相比,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基金占基金总净值比例上升了4.96个百分点,但反映到各个基金公司身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嫌贫爱富”现象。机构持基占基金净值比例较高的大多在200亿规模以上的基金公司中,如规模为472亿的汇添富,机构持基占基金净值比例就从前年的10.54%上升至去年的30.28%;而规模仅为39亿的金元比联,机构持基占基金净值比例则从前年的9.46%下降至去年的4.01%。
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
对于这种因规模产生的巨大差距,一些小基金公司颇为不服气。某基金公司市场总监感叹道:“那些大家伙们运气好,能在牛市基金发行疯狂的时候批下新基金来,一只基金就募集了百亿。”
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也是“盲人摸象”。从2008年年报来看,虽然收入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的确拥有较多的基金数量,但一些拥有10只甚至10只以上数量基金的基金公司在管理费收入上甚至不抵那些仅拥有两三只基金的基金公司。某业内人士评价称,基金公司的巨大贫富差距虽然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但根本问题仍在于运营风格和操作能力的差异,命运其实仍掌握在自己手中。
事实上,从2008年年报中披露的持股周转率上,我们或许能感受到一些风格的差异。统计显示,虽然基金业2008年持股周转率整体有所降低,但排序变化不大,热衷于积极操作的依然是那些小规模的基金公司。如新世纪基金2007年持股周转率高达12.82,2008年也保持在7.59,继续排名第一;而大基金公司如华夏基金2007年持股周转率为3.88,2008年则降低为2.31,大大低于那些小规模基金公司。
对于基金业中出现的“马太效应”,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基金业的格局已经基本确立,未来有可能会出现“大鱼吃小鱼”的局面,小规模基金公司的生存环境会更加恶劣。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种趋势会更有利于基金业的稳定。因为从目前看,基金公司的规模分布呈纺锤形,处在中间部分的百亿以上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是基金业未来健康发展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