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论:应释放人民币不会过高升值的明确预期

2008年07月11日 13:54   来源:南方日报   金李 李山
·机构预测明日大盘走势
·独家:每日A股数据精粹
·析中国龙投资组合样本
·股市实时行情数据一览
·每日股市交易提示一览
·证券报纸每日机构荐股
·火车实名购票断了黄牛财路
·广发基金:五大行业浮现机会
·虫草价疯狂 何以超黄金
·九国评级遭降 欧债危机升级
·泰康人寿保费首现负增长
·农超对接"平价蔬果"上市
·中信证券去年净利125亿
·基金实时行情资讯一览
·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排行
·财经各类知识技巧汇总
·证券机构分析文章一览
·证券分析师看市有话说
·理财师解读理财那些事
    根据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著名的理论,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而且也只能是货币现象。中国亦不例外。尽管我们可以指出资产泡沫与物价上涨背后存在各种结构性原因,但通胀问题的根源仍然是流动性过剩。过量的资金在中国追逐着供应有限的商品与资产。

    但这不应使中国的通胀应对之策束手束脚。对可采取解决方案的讨论通常围绕着加息、人民币升值,或是双管齐下展开。然而,中国需要一个不同的方案,解决造成通胀的货币供应过剩问题。

    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案,第一步就是要弄清症结所在:中国出口行业的强劲表现导致了巨额贸易顺差和创纪录的外汇流入。由于汇率控制,央行不得不发行更多人民币以买入外汇盈余。2007年,央行发行了人民币逾3.9万亿元(约合5690亿美元),以吸纳经济中的外汇盈余。而同年央行通过其公开市场操作只回收了大约4700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头四个月,央行发行了1.8万亿元人民币,冻结了8600亿元。

    人民币兑美元的稳步升值进一步激化了这个问题。已有数百亿美元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欲借人民币升值获取好处。这不仅给流动性问题火上浇油,还加剧了股市和房市泡沫,消费者价格也随之上浮。资产价格迅速升值又反过来刺激了更多热钱流入中国。

    任何在经济和政治上可行的解决方案,都需要在尽可能少地损害或不损害基本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阻止此类热钱的涌入。一个常被提及的建议是允许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10%到15%,这显然不符合上述前提。赞同这一方案的人认为,这样做会立竿见影地消除市场对人民币未来升值的预期,从而阻止投机性热钱的流入。同时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也会下降,进而抑制通胀。但这种"一石二鸟"的政策不仅缺乏远见,还会从根本上损害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核心能力不在于其技术或管理优势,而在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人民币快速升值会极大地降低中国出口行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美国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一旦大幅上升,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会立刻破产。这会极大地损害中国经济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一些人声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迫使中国企业升级自己的产业。但这并不能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仍然面临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工业领域的艰巨挑战。技术上的"大跃进"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社会后果和经济后果。

    中国应该做的是停止当前的快速升值政策,而不是进行一次性的大幅汇率调整。如能重点调用行政手段减少热钱流入则可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中国央行可以为企业将盈余外汇兑换成人民币的比例设立上限,而不是让所有外汇流入兑换成人民币,然后再去试图将其回笼。与此同时,央行还可以设立特别储蓄账户,用来存放这些企业创收的过多外汇,但不允许直接兑换成人民币。

    当出口企业有合理需求,要在国内经济活动中使用更多人民币时,可以在央行的严格监管下,通过不同渠道将特别外汇储蓄账户中的余额兑换成人民币。

    中国还应设法将过多的流动性引流出自身经济之外。一个特别的渠道就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根据该制度,国内投资者用人民币买进外汇,然后用所获得的外汇投资于全球资本市场。迄今为止,这一策略面临的挑战在于国内投资者对通过QDII进行海外投资的热情已经因人民币迅速升值和对国内股市的关注而消退。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需要帮助投资者建立起有关人民币不会过高升值的明确预期;同时政府还有必要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力度,让他们认识到在国际市场进行多元化投资的好处。

    在美联储注资美国私营领域引发通胀压力之际,中国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政策会令美元更显稳定,甚至还让美联储的举措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倘若中国允许人民币迅速升值,那么最大的实际效果可能会是美国消费价格的上升;中国公司要么会将更高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要么就只能关门大吉。

    除了扩大QDII,中国还可以考虑采取其他措施帮助防范美国经济减缓及金融领域危机的恶化。举例来说,中国可以考虑将1000至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投入美国股市的蓝筹股。这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美国股市的信心,同时让流动性回到美国,进一步减轻中国所面临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要闻导读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企业资不抵债认定标准
  • ·国务院出台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
  • ·北京上海等地黄金周楼市惨淡 购房者仍选择观望
  • ·十一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6962亿
  • ·前三季A股半数散户亏超30% IPO融资致股灾来临
  • ·惠誉国际下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
  • ·[财经名博秀] 马云收雅虎最大障碍是政治因素
  • ·辞职员工曝GUCCI门店虐待员工致多名孕妇流产(图)
  • ·不知不觉成“卡奴” 信用卡有多少收费不为人知
  • ·月入2万的保险营销员的一天 客户是“泡”出来的
  • ·合作专栏】纺织服装板块上市公司周周看
  • ·CE大本赢(软件说明&下载)  银行T+0理财品受青睐
  •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