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率居各类银行之首
城市商业银行总体资产质量较差,在实际上也加剧了资本金的不足。按五级分类口径,截至2005年上半年,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038.9亿元,不良贷款率10.43%,已经成为各类银行之首(表8),资产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
事实上,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在成立之初承接了大量城市信用社在不规范经营时期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其平均不良贷款率徘徊在30%左右,最高时达到34.32%。最近两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在持续下降,由2003年6月的16.53%下降至2003年末的12.85%再到2004年末的11.7%。
地方政府的介入和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进程的加快是去年以来城商行不良资产率下降的主要力量。如沈阳城市商业银行采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增贷激活、委托续建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从2001年到2003年末,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1亿元,使不良贷款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到2004年末,不良贷款率仍高达35.6%。该行计划下一步通过地方政府支持、增资扩股溢价等形式将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2.8%。
分析表明,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布的结构型特征显著,以2003年数据为例,37%的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集中在5-15%,30%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集中在15-30%。如果以2003年末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14.45%为分界线,在这一水平之上和之下的银行各占一半。有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并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如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8.75%稳步下降到2005年上半年的4.88%。宁波市城市商业银行2004的不良资产率仅为1.08%,比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低3.86个百分点。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区域分布也很明显,四川、湖北、东北三省都是不良资产率偏高的地区,根据抽查2003年四川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样本平均值为20.09%,高于全国水平近7个百分点,湖北的情况似乎更为严重,2003年其不良贷款率样本平均值为24.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
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消化的难度正在加大
截至2005年上半年的1038.9亿元不良贷款中,绝大多数为两呆类贷款,呈现出明显的高风险特征。作为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龙头老大,上海银行行长傅建华对此忧心忡忡。他说,经过多年的清收,城市商业银行累积的不良贷款已经经过多次压缩和转化,处置难度极大,基本需要核销才能够进行处置。而核销掉不良资产之后,就至少需要等额的资本金进入补充。事实上,在处置历史不良资产的同时还会新增不良资产。因此,最后需要补充的资本金,就远不止现在的不良资产数量。
拨备严重不足
发展极不平衡,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特别是极少数风险严重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面临无法持续经营的困境。
2004年末城市商业银行总体拨备只有156.8亿元,拨备覆盖率只有14.78%。中国银监会要求,从2005年6月起到2008年底,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要逐年补足各项准备。
以年平均利润和不良贷款率为例,2003年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约为2.15亿元,而湖北和四川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仅为1855万和1155万;2003年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只有4.76%,而湖北和四川两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则高达24.68%和20.09%。
盈利模式单一
资金往往过分集中在所在城市的特定行业、产业和项目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带来风险隐患。根据银监会2003年的有关统计,如果把那些净资本为负值的城市商业银行剔除,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一客户贷款率均大于10%,大多数银行的十大客户贷款率指标在200%以上,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一客户贷款率在100%以上。个别银行的情况正在好转,上海银行2004年实现了单一客户贷款率和十大客户贷款率的双降,分别达到了5.82%和49.39%。但风险的过分集中仍然困扰着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即使是经营业绩较好的宁波市商业银行,2004年最大的单一贷款客户率仍比10%高出3.52个百分点,最大10家客户贷款率也高达8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