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中内部员工:公司并未与实际控制人李炎取得联系
随着华通系旗下两家下属公司一纸公告,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华通系老板李炎跑路”事件暂告一段落。但截至目前,除了这两份公告,相关各方包括监管层特别是李炎本人并未及时露面以打消外界质疑。
5月7日,《金融投资报》记者再次实地走访华通办公地点和腾中重工厂区。两个“风暴中心”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前来办公区的陌生人已经不像6日那么多,进进出出的员工对任何一个出现在门口的陌生人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对“老板跑路”的传闻没人愿意开口。
记者辗转与腾中重工内部一位接近管理层的员工取得联系,该员工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经营一切正常,但公司并未与实际控制人李炎取得联系 ,也不知道李炎的去向。”
尽管各种疑点仍在等待解开,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作为四川民营经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华通系”风波都将给整个民营经济和金融领域留下一堂生动的教学课。
企业发展:不可贪到“自废武功”
在老板跑路事件曝出之前,华通系仍然是四川民营版图中的重要一支,而随着华通系的做大,其商业帝国也一扩再扩。公开资料显示,四川华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实业投资、项目投资、参股控股、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及相关业务咨询,其投资领域涉及高分子新材料、基础化工原料、路桥机械,以及矿山开采、丝绸印染、电工电器、功能涂料、竹木加工、路桥修建、房屋建筑、宾馆园林等。
冗长的“战线”让华通的资金链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有资料显示,华通投资以腾中重工、得阳化学等作为融资平台在境内外融资,目前暴露出的融资规模超过100亿元,涉及银行、小贷、担保、民间投资公司。
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正模向记者坦言,民营企业家在做大之后通常会犯“贪多、贪大”的毛病,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加上自身经营水平有限,“容易导致公司产生主辅业不分等问题,这些都难以应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
除了市场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一部分产业必然要遭到洗牌,而相关的公司如果不及时调整,必然将上演最后“接盘”的悲剧。省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小琪认为,在行业洗牌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要有管控市场风险的意识,“这也是民营企业家在这个事件中需要吸取的教训”。
金融监管:不能总是“过后才知”
华通系老板跑路传闻曝出后,有媒体披露,李炎利用“华通系”公司以月息两分、三分进行民间借贷,在成都金融圈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事发之后,有众多成都小贷公司的工作人员前往华通总部“打探”情况也印证了华通可能涉嫌民间借贷的操作。
让业界惊讶的是,以往涉嫌民间借贷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大多是中小企业老板,若华通系如此规模的企业也倒在民间借贷的门槛上则让人“唏嘘不已”。
四川省知名金融专家,西南财大金融研究所原所长曾康霖向记者坦言,大公司跑去民间借贷,“至少反映了我们的资金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这一尴尬的现实”,再加上部分民间金融活动本身的不规范性,“整个借贷链条都显得非常脆弱”。
有知情人士向媒体披露,两周前,就已有陷入华通系民间借贷风波,无法拿到收益的投资者在孵化园9号门前拉起横幅。而部分债权人向记者表示,“如华通这样的公司欠债不还还是少见”。
抛开华通风波不谈,日益活跃但生物链脆弱的民间借贷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其监管模式和难以落地执行的政策被业界诟病。在跑路风波曝出后,金融监管部门及时进行摸底排查,但曾康霖表示,“这种事后监管早已经落后,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协调,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准入门槛才是大方向”。
银行放贷:犯了“迷信大企业”毛病
这次跑路风波中让人唏嘘感叹的还不仅仅是民间借贷,更严重的是,部分银行也涉事其中,其中某国有大型银行甚至据说损失不小。
对于某些银行栽的“跟头”,王小琪直接指出,这是犯了“迷信大企业”的老毛病,中小企业无论项目质量如何,发展前景如何,都难以在银行获得贷款,而大企业无论什么情况,银行都天然地喜欢给大企业放贷,“这是我国银行领域的通病”。
在研究了华通系的投资图谱后,郭正模向记者指出,华通投资的很多项目并不都是完全安全、收益率高的项目,对于一些存在高风险的项目,银行在放贷的时候,应该启动特别程序,进行风险管控。
在郭正模看来,银行在此次事件中的“失足”,一方面源于银行的“贷款饥渴”,每年需要固定的贷款指标,跑步贷款的结果就是审核不严格;另一方面,“源自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游戏规则“已经影响到了市场经济规则的发挥”。
截至发稿,记者获悉,部分银行已经就此事件启动调查程序,而金融领域的严查工作仍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