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王跃华:农信社如何保持支农方向不变

2014年06月10日 11: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信社,通过深化改革,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支农实力,切实增加了农贷投入,支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把握农村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支持方向,有效配置农信社信贷资源,需要地方党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为农信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需要农信社不断研究探索支农对策,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加强政策引导,促使农村资金回流。对于通过商业银行外流的资金,可通过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增加支农信贷投入,实现外流资金的回流;对于邮政储蓄资金,可制订相关政策,如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存款,定向用于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引导邮政储蓄回流农村。

  创新农业信贷品种,为农村提供多功能信贷服务。面对现代农业和县级金融同业的特点,农信社要抢抓机遇,创新信贷品牌。首选需转变支农观念。农信社要从“小三农”小额农贷扶持一般农户,逐步转到“大三农”大额支持种养大户、新型家庭农场、民营企业方向上来。其次优化投向投量。农业贷款主要用于种植、养殖、加工、运销上,按照农业项目、市场销售、个人诚信等综合考核因素,确定贷款投量和期限。最后要对农村专业大户、民企进行普查,拟定黄金客户条件,评定信用等级,授信贷款额度。

  营造外部信用环境,加大对信贷支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由财政拨付资金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符合设定条件的支农贷款损失给予补偿。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农业担保机构可解决部分农户的担保问题,满足其资金需求,同时可分担金融机构信贷支农贷款的风险,提高其信贷支农的积极性。推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对县级重点民企、股份制企业实行财政担保或贴息办法,发挥农业保险、财政担保在贷款中的补偿作用。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防范贷款责任人道德风险和贷款风险。农信社要完善抵押、担保、分散风险的监督约束机制。在投放大额农贷,特别是在投放中长期农业贷款时,防止见“大”眼开,一哄而上,盲目同商业银行争“客户”,防止重放轻管倾向,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对贷款的全程监控,做好调查、审查、发放、监测、清收各环节工作。

  综合使用支农资金,培植农村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后劲。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开发项目有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对这些资金可由政府、财政、农信社及涉农单位、乡镇共同商讨和沟通,并到农信社开户结算,捆绑使用,由审计等职能部门参与监督,防止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提高支农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作者单位:临安农信联社)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