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境外刷卡回国还款有讲究 盯紧汇率可少还

2014年05月06日 16:47    来源: 羊城晚报      刘薇 毛思璐

  “五一”小黄金周期间,不少“出游族”到国外游玩、血拼,信用卡就成了刷卡支付的“利器”。但你知道境外刷了外币,回来怎么还款才更划算呢?掌握一些小技巧,能让自己省不少钱哦!

  刷对卡片避免“货币转换费”

  目前国内发行的信用卡有单币种和双币种两种,一般单币种的主要以人民币结算,少数有港币单币种。双币种最常见的是美元-人民币双币信用卡,也有一些银行发行了欧元-人民币卡、港币-人民币卡。在境外刷卡消费时,需要走不同的结算通道,比如银联发的卡可走银联通道结算,国际大的发卡组织如Visa(维萨)、MasterCard(万事达)等则主要提供外币结算通道。

  细心的持卡人会发现,银行卡号开头数字表明了不同的发卡机构。例如,“62”开头的是标准银联卡、“4”开头的是Visa卡,“5”开头的则是万事达卡。一般来说,走谁的通道就要遵守谁的刷卡结算规则。比如一张双币卡上虽然同时有银联与Visa标志,但卡号若是“4”开头,就说明这张卡片实际上由Visa所发,如在交易时不做特别说明,通常商家就会默认走Visa通道,按其规则进行结算和计费。

  对持卡人来说,走不同通道,就意味着不同的汇率转换和交易手续费。

  在境外消费时,若直接用银联卡刷卡,走银联通道,那么在入账时系统会自动将外币以入账时的实时汇率转换成人民币金额记入当期账单,持卡人在回国后,可直接用人民币还款,不用再购汇;若使用的是Visa或MasterCard的人民币+美元双币卡,在美元国家消费时,会以美元入账,持卡人回国后再购汇还款;如在非美元国家消费时,银行在进行不同货币兑换时会先将当地货币兑换成美元,以美元入账,在到期还款时,消费者再通过柜台或者电话以当期汇率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来还款。后者对比起直接走银联通道多了一道汇兑环节,这个环节会产生额外费用——“货币转换费”,即把非美货币兑换成美元时收取的手续费。

  举个“栗子”:市民陈小姐假日期间去了欧洲旅行,她带了一张Visa的人民币-美元双币卡,如果她刷卡时走的是Visa通道,那么她所消费的欧元在入账时就需要换成美元,这就会产生“外汇兑换手续费”即“货币转换费”。该费用由国际卡组织向发卡银行收取,但通常发卡银行会将这笔费用转嫁给持卡人。但该费用在账单中又不会单独列出,很多持卡人并不在意。走银联通道则没有这项费用。

  知多

  货币转换费收多少?

  记者向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咨询后了解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给出的“货币转换费”收费标准大部分是按消费金额的1.5%收取,也有个别银行不同,如工行Visa卡、农行Visa卡为1%,交通银行的为消费金额的1.75%,最高的浦发银行则达2%。这意味着如果你刷等值100美元,就要付出1-2美元的转换费,按银行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相当于6.3元——12.6元,刷卡金额越大,手续费就越多。

  建议

  境外刷卡

  尽量走银联通道

  能走银联通道就尽量走银联通道,如血拼金额巨大,单是货币转换费就能省下不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Visa和银联曾因刷卡渠道的问题发生纠纷,截至目前据悉仍有不少境外商户无法提供Visa双币卡中的银联刷卡。在购物结算时最好多问一下能否走银联,如果可以那也就“赚到了”。

  盯紧汇率择日还款或能省不少钱

  除了货币转换费,汇率也是持卡人在境外刷卡消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少持卡人以为,哪天刷卡的就会按哪天的汇率计算,其实不然。银行一般都是按入账日的外汇牌价来换算,即使用的是银联卡,兑换的汇率也并不一定是购物当天的,而是入账日的汇率。因此要看不同商家的入账时间,有可能是当日入账,也有可能会延迟1-2日。

  如果在非美货币地区刷卡,走的是Visa、MasterCard等外卡通道,那么除了入账日的汇率,回国后购汇还款时还需要再折算一道美元汇率,又要多承担一次汇率波动“风险”。由于银联通道是直接以当地货币折算为人民币,回国只需要直接还人民币,所以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购汇还款的时点很有讲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每天都会有小幅波动,假如昨天1美元可兑6.2元人民币,今天兑6.21元,说明美元兑人民币小幅升值,今天还款就会比昨天多付人民币。

  银行人士表示,走Visa或MasterCard等外卡通道可能受到短期汇率波动的影响,但也未必不划算,这主要看人民币的汇率变动情况。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持卡人还可能少还钱。但在近期人民币呈现贬值趋势的情况下,不要过分在意免息期、早点还款或使用银联卡会更划算。

  支招

  分批还款摊平“成本”

  有消费达人称,可每天上午向银行咨询当日外汇牌价,如觉得合适就电话委托还款,在汇率变动比较剧烈的时候,可分批还款以摊平“成本”。还有一个简单的招数就是,若觉得未来人民币汇率会走低,那就提前购汇来锁定汇率,这样无论之后汇率怎么变动都没有太大影响,且还可能因外币升值而“赚钱”。

  Tips

  信用卡境外消费小技巧

  Tips1:为避免出境刷不了卡,可同时带一张62开头的标准银联卡和一张外币卡或双币卡,以及小额外币现金。

  工行的一位理财经理介绍说:“如果是去香港旅游,银联卡就足够用了,但如果是去其他国家,有些商户是不支持银联卡的,最好备一张外币卡或双币卡来应对不时之需。”部分银联和Visa、MasterCard合作发行的双币卡在境外也可以走银联通道,持卡人在刷卡前记得提醒商家使用银联通道,可以节省一笔货币转换费。

  小额现金除了在应对日常零碎支付时,也能避免刷卡产生的各种费用,且比携带大额现金更为安全可靠。

  Tips2:注意人民币账户和外币账户的还款,最好开通“自动购汇”功能。

  信用卡外币账户还款,持卡人可在柜面直接存入外币或是进行人民币购汇还款,部分银行开通了电话购汇还款功能。若卡片绑定借记卡自动还款,则需要了解系统是否会将人民币存款自动购汇归还外币欠款,以及还款时人民币账户优先还是外币账户优先。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开通一个“自动购汇”功能。该功能是对于外币账户产生的消费账款,只需在到期还款日前,将足够金额的人民币存入信用卡账户,存入的人民币将自动优先用于偿还本期对账单应缴外币欠款。以中行的Visa、MasterCard为例,如果开通该功能,持卡人在境外消费时,银行会在入账时,在将非美元货币转换成美元的基础上,直接进行下一步美元兑人民币的兑换,以人民币入账,而不需等到消费者还款时再进行兑换。这就类似于使用银联卡消费,可以锁定交易汇率了。

  Tips3:及时还款,避免拖到最后一天还款日。因为如未开通自动购汇功能,双币信用卡里的外币和人民币不能简单地互相还款,人民币账户里面的多余存款不会自动偿还外币账户的欠款,需要持卡人通过发卡行柜台、电话或者网上银行购汇后还款,而购汇并不是实时到账,因此要特别注意具体的到账时间,以防产生不必要的罚息和逾期还款滞纳金。

  我家理财

  怎样可以达到最长免息期

  有“羊晚招财猫”猫友问:去办信用卡时,总会被告知最长可享受50多天的免息期,但实际未必有这么长。那怎样才能享受到最长免息期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记账日和还款日。记账日,就是同个账单期的消费统一入账的日期;还款日则是你需要偿还提前消费金额的最后日期。

  举个例子:若你的记账日是每月20日,还款日是9日,那么每月20日之前的消费就会录入当期账单,然后到次月最迟9日还款。每笔消费的免息期都会不同,如果4月19日发生了一笔1000元的消费,到5月9日还款,那这个免息期是最短的,只有12+9=21天,如果是20日发生的一笔消费,大多数银行会记入下一个账单周期,那么免息期将达到最长,会从4月20日到6月9日,长达51天。

  合理利用好免息期,可增加自己资金周转的灵活性,还能帮你赚钱。比如你可以在记账日后的那几天用信用卡进行大额消费,把“置换”出的钱拿来做其他短期投资如购买货币基金、买一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等,既不影响消费又赚了钱,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这样的投资最好是以稳妥为主,而不能去做高风险投资,并要算好理财期限,以免耽误了还款。 

  银行 信用卡种类 汇率计算 入账 货币转

  币种 换费用

  工商银行 银联 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 人民币 无

  Visa 非美元兑换美元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以购汇还款时的汇率计算 美元 1.0%

  Mastercard 1.1%

  农业银行 银联 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 人民币 无

  Visa 非美元兑换美元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以购汇还款时的汇率计算 美元 1.0%

  Mastercard 1.1%

  中国银行 银联 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 人民币 无

  Visa 非美元兑换美元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以购汇还款时的汇率计算 美元 1.5%

  Mastercard

  建设银行 银联 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 人民币 无

  Visa 非美元兑换美元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以购汇还款时的汇率计算 美元 1.5%

  Mastercard

  招商银行 银联 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 人民币 无

  Visa 非美元兑换美元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以购汇还款时的汇率计算 美元 1.5%

  Mastercard

  交通银行 银联 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 人民币 无

  Visa 非美元兑换美元以购物时入账汇率计算,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以购汇还款时的汇率计算 美元 1.75%

  Mastercard

  部分银行信用卡境外支付情况统计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