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百姓距离银行私人定制有多远

2013年11月09日 07:1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9日讯(记者毛宇舟) 想拥有一张DIY专属信用卡吗,仅仅只需要50元。近日,中国经济网记者体验了光大银行打算在月底推出的DIY制卡机,一张身份证加一张电子图片,无纸化的操作,一个电子签名,不到一分钟记者就拥有了一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信用卡。

    一直以来,私人专享与个性化定制在中国都是极为稀有与昂贵的概念,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大锅饭的千篇一律似乎才是生活的主色调。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新鲜元素涌入,年轻一代们开始尝试着追逐个性,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银行业也渐渐开始显现自己的特殊性,改变银行的颜色,这仅仅是个开始。

  

光大银行定制信用卡

    在今年6月份闹钱荒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写了一本书名为《同业鸦片》的连载小说,其中绿民银行、紫光银行、蓝兴银行之间的行业内斗争吸引了无数观众,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直白的写出银行名称,但这三个“隐晦”的代号却让读者一眼即明,颜色上的个性化改变简单而又直观。

  个性化的种子虽然已经播种,然而,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银行业又回归到了没有差异化的时代,工作服装都是统一的白衬衫黑西服,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存款利率每家银行都一样。对于老百姓而言,进出哪家银行都无所谓,只是在开卡行办业务不用跨行,在其他银行办业务或许要缴纳一定数量的手续费而已。

  直到2007年8月,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中国首家私人银行中心,私人化定制才真正在国内生根发芽,也是银行间差异化服务的一次创新。私人银行顾名思义是提供高品质专属服务的场所,目前来看各家银行的门槛平均在800万左右,私人银行客户在中心可以享受到理财经理的一对一服务,享有专属定制的理财产品,更有机场贵宾厅,马术免费学习,年度聚会等多项增值项目。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专属的项目注定与普通百姓无缘,动辄近千万的入门费让人们汗颜,也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个性化服务的昂贵。

  曾经有人问笔者,中国银行业的产品有没有廉价的个性化服务,思索半天,只是语塞。不过,光大近期推出的个性化卡面定制却不失为一种趋势。

  光大银行自主研发的新型制卡机,信用卡卡面由客户任意选择,卡面既可以是风景美女,也可以是客户自己的卡通形象,客户只需携带电子照片,等1分钟便可以拿到自己定制的卡片,据光大研发负责人介绍,未来光大还将推出卡号的个性化定制,已经打算向银联申请19位卡号,更好的服务有需要的客户。

  诚然,创新之路永远崎岖。在笔者了解的客户反馈中,仍然有许多人对此报以怀疑态度,甚至是坚决反对。如有一个朋友认为把自己的照片放上去等于泄露了隐私,还有人认为50块钱的初次制卡费有些贵。

  不过,静下心来算一笔账,在淘宝上做一个定制照片的杯子需要20元钱,如果经常使用,不到一年杯子上的图案就会模糊残缺,那时这个个性化定制的杯子将失去特有属性。而一张银行卡则不同,一般来说,银行卡的使用寿命长达数年,即便出现磨损,银行也会进行免费更换。50元获得一张信用卡,不开卡不产生年费,可以收藏用,也不会因为使用而产生额外的置换费用,从成本上来说,已经非常划算。

  此外客户所关心的隐私问题其实也不难解答,个性化的定制本身就是客户所选择的附加服务,银行只是为客户提供一个新的服务项目,选择权仍在客户,本质上讲就如同吃煎饼要不要薄脆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除了经济成本低,让笔者更在意的是银行的个性化服务趋势,如果说理财产品定制较为高端,成本太高,那么银行卡这个最平民化最普遍的载体未来进行专属定制却并不困难,据光大银行研发负责人介绍,他们认为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银行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这款产品能够得到更多年龄层客户的认可,年轻人可以张扬个性,中年人可以觉得更加温馨。

  事实上,中国人对个性化的渴求正在从压抑走向释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小学生的校服充满了DIY的乐趣,有的学生在校服上写自己喜欢的诗句,有的将喜欢的动漫人物头像画上去,每一件校服看上去一样,实则每一件都与众不同。

  想让你的银行卡也独一无二吗,想在数百张银行卡中一眼找到自己的吗,想掏出银行卡就能看到喜爱的图片吗,这一切在光大制卡机的普及后都可以实现,笔者甚至可以想到一个场面,家长每一年用孩子的头像做为卡面,年年收集,数年后就将成为一套银行卡组成的珍贵纪念集。

  放眼世界银行业,百夫长卡早已名声在外,“出门时千万不要忘了带它”的广告语也让人有无限遐想,但毕竟,高富帅的生活并非人人可以享受到。在中国,私人定制其实并不遥远,又或许可以说,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速,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每一个客户的个性,是一种潮流。从客户层面说,尝试着去接受私人定制化产品,给自己一个另类的展示平台,又何尝不可呢。

  


(责任编辑: 毛宇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