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风雨历程,10年点滴耕耘。从2003年提出深化改革以来,农信在一片质疑与争议声中艰难前行。历史包袱逐渐卸去,股权结构日益清晰、不良率大幅下降,焕然一新的网点带来新的农信气息。
成绩斐然却不能歇息,眼下内外环境的变化促使农信进入到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先行改制的农商行已经走在前列,一大批还在改制进行中的农信社的未来走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农村金融版图的架构,也会对“三农”事业带来重要影响。
内外双驱动
利率市场化、多元化需求以及农信自身的发展成为推动转型的多重动力
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这一举措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给农信社带来更大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利率市场化将会改变农信社的传统盈利模式。由于在网络技术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处于劣势,中间业务较少,业务范围较窄,定价和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较弱,存贷款利差是农信社主要收入来源。利率差的缩小,将会挤压农信机构的利润空间。
“存贷款利差的缩小要求我们从其他方向来发展,中间业务是其中的一块。”江苏无锡农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周军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还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后产生的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匹配、逆向选择等风险,可能会导致经营成本上升、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对此,内部人士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利率市场化将倒逼农信社转型发展。
监管部门将推动转型发展提上日程。早在今年2月银监会召开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今年工作的重点,其中推动转型发展是“四篇文章”之一。
近日,银监会又下发通知要求各银监局要把农信社的存差资金运用纳入监管的重点,对信贷投放力度不够、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机构,要敦促加大涉农信贷投放,限制发展资金业务和对外投资。
随着改制的不断深入,一批资产良好、管理规范的农商行应运而生,并拥有上市的条件。他们主动需求转型发展,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农村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也迫切需要农信社在业务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如电子银行业务和移动支付的诉求,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新型组织形式的发展对信贷产品的创新需求。
此外,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兴起与农信社共同争夺农村市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新兴的股份制银行机构与服务进县域,这对于农村金融服务及发展转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四川银监局调研员文维虎表示。
走向哪里去
先天的地域优势使很多农信社扎根本土,然而理念和产品的创新却并不容易
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是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即使改制成农商行也不能改变这一方向。“要有特色,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网络、人员和专业技能,发挥人缘、地缘和亲缘优势,做成服务“三农”特色银行、品牌银行。”今年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3年陆家嘴论坛上提出,促进各类银行机构以差异化经营、差异化竞争为客户提供“门当户对”的金融服务,降低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风险共振。
先天的地域优势使很多农信社扎根本土,因地制宜推出产品和服务。福建漳州农商行坚持“小额流动分散”,扩大小额农贷范围,简化贷款流程,将小额农贷打造成助推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品牌。然而,资金不能够有效运用令农信社长期苦恼。为了获得相对高的收益,票据、银行理财产品都成为农信社的主要渠道。由于能力有限,一些农信社出现了资金市场部整体外包的现象。
“农信社信贷规模不适应农村金融的结构性需求,大量资金持续流失县域,通过理财业务、虚假票据业务、同业存款业务而流向城市。”文维虎表示。银监会要求,对法人机构监管评级较好、内控管理水平较高的,支持其自主参与金融市场和开展创新。对内控管理能力不足的,要求其存差资金要以低风险业务为主。“我们要在经营理念和金融产品上进行创新,主要是服务手段,尤其是电子银行业务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陕西省白河县农商行的钱永刚告诉记者。由于起步较晚,所以该行对电子银行业务实行费用优惠,鼓励客户使用。据钱永刚介绍,目前农民还是不太容易接受,年轻人则相对好些。
途遇绊脚石
农信总体转型缓慢,企业化运作水平较低,创新动能难以有效释放
转型之路注定不是一条康庄大道。体制、机制、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新业务拓展的成本等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农信总体转型缓慢,企业化运作水平较低,创新动能难以有效释放。”文维虎表示。从提出深化改革以来,对于农信社改制的方向至今仍存有争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认为,农商行并不一定比农信社、农合行先进或是高级,关键是看机构治理、人员素质、敬业水平等因素。
由于改制成农商行以后,不能同等享受到国家对农信社的优惠政策,营业税减少了,存款准备金提高了。以存款准备金来计算一笔账,从13%提到18%后,假设某家农商行的存款为20亿元,那么要向央行多交准备金一亿元,也就是一个亿的资金不能放贷,一年就要减少收入500万元。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效益好的农商行不是很在意,对效益相对差的行社则对改制产生消极心理。
事实上,很多农商行虽然完成了产权改制,但是法人治理不完善,股东也没有行使相应的权益。改制实质上只更改了名字而已。
在采访中,一些农信社、农商行的负责人大吐苦水,认为对其监管过渡,虽然他们是一级法人,其实并没有多少主动权。“监管更严了,今年我们已经接待了16批检查,包括税务、人行、银监局、省联社、省联社办事处等部门。”来自中部地区的一家县级农商行负责人表示,“还有重复检查,比如贷款业务,人行、省联社、银监部门都查,标准不一,各查各的。”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行社。一位信贷部门的负责人说:“改制为农商行后增大了贷款环节,农民贷款更麻烦了。现在的贷款资料厚得像一本书,而检查人员不管这笔贷款本身有没有风险,只看档案资料全不全,而且是越多越好。检查违规者还需交罚款。这种状况让一部分行社对改制产生了怀疑,失去改制的动力和信心。”据前述中部地区的农商行负责人介绍,该行于今年初正式挂牌,改制后,他们今年利润减少了2000万元,未来的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
放松监管也是拟上市农商行的期望。“受监管影响,我们的投向渠道比较少,而且起步晚,理财只能投向安全领域,所以我们的中间业务发展比较慢。希望监管放开一些,国外是从混合经营走向专一经营,我们是从单一经营走向混合经营,像平安银行一样,混合经营后,业务发展速度大幅提高。”周军表示。
目前农信社公司治理、省联社的职能转换等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管理人员是省联社任命的,只注重短期效应,对行社转型发展缺乏长期的规划。”一家联社的员工透露。(农村金融时报 李晓 伍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