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步怎么走 要顺应市场发展规律

2013年07月26日 07:41   来源:国际金融报   付碧莲

 

  1996年,中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后实现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放开了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境内外币市场,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此后,人民币贷款利率基本过渡到“放开上限、管理下限”的阶段。

  在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17个年头,中国迈出了一大步。2013年7月19日,央行决定自7月20日起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0.7倍下限和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上限,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做调整。

  环顾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既有美、英、日的成功,也有阿根廷、智利的失败,中国究竟该如何走好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接下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将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中国的银行业又能否承受压力与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增加企业的市场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是利率的提高,企业的负债也会随之上升,尤其对于一些产能落后、过剩的企业来说,将面临负债过高甚至破产的结局,从而增加银行的风险和整个信贷市场的风险。”

  “一旦贷款利率下限取消以后,就意味着央行不再设置贷款的基准利率。现在房贷打七折,八折,是参照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而取消下限以后意味着这个标尺没有了,以后怎么定价?这对银行业的产品定价是一次重要的历练,希望银行业能够经得住这个挑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央行放开了对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后,中国离利率完全市场化也仅只有一步之遥了。从日本、美国的经验看,美国和日本用了1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开放与发展的必然,待条件成熟自然水到渠成。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顺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成功了,相反则是以失败告终。”

  日本 债券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护航

  谈及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日本的经验颇受部分专家、学者推崇。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78年,到1994年完成,历时16年。

  从日本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骤看,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先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后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的顺序进行。中国在2003年公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其有很高相似性,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中国当前的状况与日本当时的状态较相近。例如,中国银行业和日本银行业都存在面向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太小,银行习惯与大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的问题。而且,中国和日本都属于高储蓄率国家。”一位中资银行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所以两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选择先放松贷款利率再放松存款利率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周末宣布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企业的贷款利率出现了不降反升局面。对此,上述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初处于银行供给过剩的状态,而当前的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紧张。”

  孙立坚认为:“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其国内债券市场高速发展与完善,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债券市场,国债、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辖。债券一级市场交易相当清淡,而二级市场几乎不存在。在债券市场还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即使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也无法达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目的。同时,在债券市场没有二级市场交易的情况下,更无法及时反映出真实的市场利率水平。”

  美国 存款保险制度是重要基石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用了16年。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导致众银行倒闭。为加强监管避免过度竞争,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最著名的第Q项条款规定,禁止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高企导致市场利率持续高于Q项条款规定的上限,为此美国监管机构逐步放宽Q条例限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1986年,美国完全废除Q条例,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

  “美国是利率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成功的国家,但美国模式对中国并不适用。”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利率市场化主要围绕着存款利率的逐步放松而展开。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实行利率管制就是因为美国的银行彼此竞争以高利率吸引存款,这反倒与中国当前出现的银行高息揽储的状况比较类似。”

  “然而,美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促发因素是高度的金融脱媒现象,银行存款大规模流失导致银行生存艰难。而且,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对监管的规避形成了改革的倒逼机制,进而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这是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的状况。”上述分析人士表示,“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大量没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遭到淘汰,而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否真的承受这种适者生存的淘汰赛呢?”

  不过,孙立坚认为在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有一点是尤其直接中国借鉴的,那就是存款保险制度。“在迈出存款利率市场化那一步之前,必须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拉美 经济失衡时急推导致失败

  拉美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但大都以失败告终。

  阿根廷是拉美地区第一个率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该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当时该国经济发展不稳定,资金大量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最终改革在未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夭折。1975年,阿根廷重启利率市场化改革,两年后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智利从1974年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取消了对所有利率的管制。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智利利率开始飙升,甚至超过50%,因此企业出现大量倒闭,银行出现挤兑危机,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陷入金融危机。

  显然,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基本都是一两年时间就完成。“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完全可以用激进来形容,多数国家几乎是一步走向利率市场化,没有考虑本国的金融体制完善程度、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给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已经走过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6个年头的中国不存在这种“躁进”所带来的风险。不过,孙立坚指出,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问题上,拉美国家的教训则值得中国借鉴,“拉美国家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时,大都处于经济严重失衡时期,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推行利率市场化无疑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波动,甚至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