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行加速利率市场化 存款利率放开将是"决战"

2013年07月25日 09: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24日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中新网张龙云摄。

  中新网7月25日电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24日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时表示,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是加速利率市场化,这种一定程度的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的,未来存款利率放开将是真正利率市场化的最后的决战、冲刺。

  中国人民银行7月19日通知决定发布《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央行要求,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七折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谈及利率市场化时,杨再平表示,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不是完全利率市场化,只是说利率市场化加速,是很重要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步骤,不应该感到突然。央行选择的时机比较好,也是顺势而为,因为现在把利率下限放开,是在资金供求还仍然是比较紧的时候,在这样一种市场态势下面,利率不可能大幅的下降。

  杨再平进一步表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率市场化就势在必行。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再发展,就有大量的创业的需求,且小微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国内大量的资金就要找出路。利率没有市场化就达不到供求均衡,有的企业有条件借钱,也有条件还款的,它得不到资金,而那些可能条件不够的企业,反而拿到了资金,造成资金的浪费,中间还可能有寻租行为。

  杨再平还强调,国内资金市场扭曲现在到了比较严重阶段。表现就是地下金融,包括非法集资频发,有80%多的地方发生过非法集资。所以说,对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不应该感到突然,这是国内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势在必行的措施。

  一定程度的利率市场化 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杨再平表示,金融行业贷款利率的开放对经济结构转型,对资金的合理配置起到很大作用,这些年来在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际上投出去的资金已经不少。现在一方面是对银行的诉求,要求支持实体经济;但是另一方面又有担心,M2/GDP接近1.90,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投放出这么多的信贷资金,最近也有部分风险的暴露。

  “怎么样在这两者之间,支持实体经济和管控风险之间求得平衡。”杨再平说,就是要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对银行来说就是把已经贷出去资金用得更好,运用在实体经济,运用到最好的项目;用好增量,就是谁能更好地使用银行的资金,因为资金在市场经济当中,资金最稀缺,最珍贵的,因为资金可以支配资源,能够买卖的资源。

  现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有利于盘活存量,也有利于用好增量。在这方面一定程度的利率市场化,是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的,那就是让金融资源,“钢用在刀刃上”或者是说向优质客户倾斜。谁能够最好的使用最珍贵的资源,谁就最可以获得这样的资源,而且尽可能多的获得这样的资源,这就是优化。

  存款利率放开将是"决战" 需慎重并准备充足

  杨再平认为,放宽贷款利率不是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而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进。真正利率市场化的最后的决战、冲刺,是存款利率的放开。贷款利率的开放时机是比较好的,也是顺势而为,那么存款利率放开要慎重,有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是很慎重的。

  杨再平进一步分析,存款利率一旦放开,价格一定是会上升,银行的成本会大幅度提高。银行的成本提高后,如果贷款竞争也很强烈,银行收回来的收入就不可能上升,利差会收窄,压低的是平均利润,就有一部分银行日子会很难过。

  杨再平提示,所以存款利率放开这一步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准备好,最后的冲刺,要考虑到银行是否准备好?监管部门是否准备好?客户是否准备好?如,你让存款的成本升上来了,那融资贵的问题是不是又会重新出现?因为银行吸收的存款成本高,发放贷款出去,会出现保持高进高出的情况。(中新网金融频道)


(责任编辑:代思聃)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