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自古硕鼠招人恨,资本市场的硕鼠也同样是人人喊打。近期,证监会查处“老鼠仓”的力度空前,基金业掀起了一场捕鼠风暴。
上周五,证监会通报了海富通5名原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证监会第二次通报类似案件,传达出监管层治乱用重典的决心,以及对老鼠仓“零容忍”的态度。值得反思的是,为何看起来相对“贫瘠”的A股市场,却养活了这么一大群食他人之利而自肥的“硕鼠”?
作为“老鼠仓”的主角,基金经理自然首当其冲,就目前发生的“老鼠仓”事件来看,一些基金经理往往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牟利,利益的牵扯使得道德风险频频发生;其次,基金公司在内部控制和管理措施等方面存在疏漏,往往让“有心人”有机可乘;此外,制度方面对基金经理的政策激励尚待完善,让不少从业者不惜铤而走险走上违法违规之路。
问题已然明了,如何“防鼠患”成为当务之急。在笔者看来,除了严厉惩处违法者外,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老鼠仓”行为也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应建立连带问责机制,将惩罚的“板子”也同时打在基金公司身上。目前几乎没有基金公司对“老鼠仓”事件承担实质责任,也没有基金公司就“老鼠仓”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进行主动问责,多数基金公司发现员工被调查,或劝退开除,或动用力量阻止调查,不仅不可能有充足的动力加强对员工的内控和监管,投资者的权益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此外,为鼓励基金从业人员规范投资,监管层还需制定更人性化的政策,完善基金经理投资股票等政策,并积极引导或鼓励基金公司开展员工持股等股权激励模式留住人才。而从业人员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对基金财产和基金份额持有人应负有的忠实义务,避免走歪门邪道,做损公肥私的事。
基金行业的“捕鼠”行动仍在继续。有人担心捕鼠行动会影响基金业形象,导致基民对行业的信心不足,同时又使得从业者人心惶惶,导致人员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些担忧可能有一定道理,但从长远来看,鼠患不除,行业难以成长,靠内幕消息经营投资类产品无疑是饮鸩止渴,“刮骨疗毒”式的从严监管才能重振基金业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