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风险累积监管加码 基金子公司创新业务谋转型

2014年05月14日 08: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13年9月底,当时41家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约为4600亿元。但半年过后,今年3月底,67家基金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38万亿元,激增9200亿元。

  这种扩张速度令人惊讶,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日前,证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意在防范基金子公司的潜在风险,并进一步规范基金子公司现有的业务范围。这或许意味着,近一年半以来基金子公司粗放式的“野蛮生长”或告一段落,强化风险控制、推动转型开辟新利润来源,将成为基金子公司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两类业务受限

  在证监会此次下发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基金子公司封杀“资金池”业务,并禁止基金子公司通过“一对多”专户开展通道业务。这对于部分依赖这两大业务扩张的基金子公司而言,无疑是一记重锤。

  上海某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不同的基金子公司业务侧重点不同。相对而言,背靠银行的基金子公司从事的“资金池”业务较多,受此次通知下发的影响会比较大,而其他基金子公司虽也涉猎“资金池”业务,但体量不算太大,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总体来说,封杀‘资金池’业务等于堵住了基金子公司未来发展的一条道路,但在信托等行业也同样受限的情况下,整体上不会显著改变大家的竞争优势。”该负责人说。

  相较于体量有限的“资金池”业务,“一对多”专户的通道业务被禁或将深刻影响目前基金子公司的业务结构。某基金子公司人士指出,虽然短短一年半时间,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就扩张到1.38万亿元,但受限于基金子公司自身实力,这过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中占比最重的仍然是通道业务,而其中约有四成是通过“一对多”专户开展的通道业务。一旦这类业务被全面禁止,对于那些过于依赖通道业务的基金子公司将是重大打击。

  不过,一些基金子公司人士私下表示,已经开始琢磨如何绕过政策的限制,继续开展“资金池”业务和“一对多”专户通道业务。一位基金子公司的项目经理认为,如果仅仅是从形式上禁止“资金池”和“一对多”专户通道业务,其实很容易通过更多的层级设计来规避政策。“比如说‘一对多’专户通道业务,完全可以从形式上包装成‘一对一’专户通道业务,即将多个投资人的资金归入一个投资主体中,然后以这个投资主体的名义进行“一对一”专户通道业务。”该项目经理说,“在政策细则出来之前,不排除有子公司会通过这种方式来打擦边球,继续实质上的‘一对多’专户通道业务。毕竟这块业务谁也不舍得放弃。”

  政策倒逼转型

  对于此次证监会重拳出击,许多基金子公司的高管都表示,这或许意味着基金子公司累积的风险已经触及监管层的底线,未来对基金子公司的监管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强。这将倒逼基金子公司走出粗放式的“野蛮生长”模式,重视业务结构的健康和持续性,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事实上,从近期的产品发行来看,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已经在逐步转型,类固定收益的产品规模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除了此前突飞猛进的通道业务外,从基金子公司的业务结构中正不断出现诸如对冲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种子基金等新的产品类型,各家基金子公司都期望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来寻求新的突破。

  一位基金产品研究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子公司开拓新产品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开发股权类产品,如并购基金、产业基金等,二是布局投资于二级市场的产品,特别是对冲类产品。其中,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并购基金。该人士指出,基金子公司参与并购融资的模式,主要是基金子公司从上市公司产业链的上下游中寻找并购标的,然后再通过基金子公司渠道设立专项资产管理产品,收购上市公司看中的并购标的;在项目到期后,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的方式来对接该并购项目。

  “与传统PE业务不同的是,并购基金的运作周期较短。一般而言,交易对手会承诺回购,以保障投资人的本金及预期收益,相对减轻了项目筛选的压力以及对投行人才资源的倚重,因此成为了基金子公司开拓新业务的着眼点之一。”该人士表示,“其实,不少基金子公司此前都曾操作过类似的项目,而在这些项目中,基金子公司将对并购基金进行全面的主动管理,因此需要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

  据记者了解,除了并购基金和产业基金外,一些基金子公司将业务转型的重心放在开发对冲基金上,特别是一些管理期货类乃至模拟期权类的产品;而另一些基金子公司则意图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借助基金公司股东的投研实力来进行股市、债市投资。无论是采取哪种模式都可以看出,在监管日趋严厉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业务重心从“被动”的通道业务转型至“主动”的资产管理已是潮流。这也表明,在与信托等行业进行一番同质化竞争大战后,即将步入发展新阶段的基金子公司,或将见到更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行业洗牌渐近

  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基金子公司过去一年半急速扩张所潜藏的种种风险可能逐渐暴露。这有可能引发基金子公司的一轮行业洗牌。

  某成立不久的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忧心忡忡地表示,由于起步较晚,自己管理的子公司没有赶上基金子公司拥有政策优势的扩张蜜月期,要想生存下去,采用非常规手段不可避免,但这有可能遭遇强力监管。“虽然仅仅面世一年半时间,但基金子公司的分水岭已经十分明显,一些抓住机遇扩张的基金子公司已经构筑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行业里打响了品牌,其未来即便遭遇转型阵痛也能持续发展;但相比之下,一些基金子公司的劣势就被凸显出来,尤其是成立相对较晚的基金子公司,在缺乏"踩红线"勇气的背景下,生存已成难题,更别提发展了。”该负责人说。

  不过,除了行业格局逐渐成形或引发洗牌季外,部分基金子公司漠视风险的急速扩张,或导致未来两年内风险集中暴露,从而触发行业内洗牌。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无论是信托还是债券,都曾出现风险事件,表明整个经济体系内的风险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基金子公司所承接的通道业务未来也难以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一些基金子公司为了快速做大资产规模,有意识地忽略项目风险,导致不少“有毒”资产进入。一旦风险爆发,这些基金子公司崩塌的速度会很快,对整个基金子公司行业都会形成冲击。

  同时,如果基金子公司急速扩张所潜藏的风险爆发,也势必会影响到母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形象,对公募基金业以及专户业务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某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向记者表示,目前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业务几乎呈完全放权状态。从表面来看,二者确实不存在业务上的关联,但在投资者的眼里,却容易将二者混为一体。因此,子公司如果业务出现瑕疵乃至违约风险,一定会波及到母公司。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