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加快上海自贸区票据业务创新 促进出口可持续发展

上海自贸区票据业务与国家经济出口之关系研究
2014年03月25日 11:0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摘要: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诸多制度创新也将给予对外贸易极大活力。商业汇票兼具支付结算和资金融通的功能,能够较好满足对外贸易增长所带来的货款结算和短期资金需求,因此理论上出口增长能够带动票据业务的发展,同时票据市场的繁荣也会促进出口供应。本文通过路径分析和Granger、VAR、ARMA等实证方法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2014年-2017年的走势情况。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创新票据业务促进国家经济出口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票据业务 出口

  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国家经济出口的意义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做为中国新一轮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验田和先行者,在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实现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取得的经验适时在全国推广,因此上海自贸区被赋予的历史使命不亚于8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并有望开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第二季。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受到普遍关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上海自贸区的作用,并在2014年两会中将其界定为改革桥头堡,列入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对国家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其实上海自贸区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做为中国新一轮市场经济改革的实验田和先行者,上海自贸区在贸易监管的模式上和鼓励贸易的政策上都进行了开拓性的创新。为促进自贸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自贸区推进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允许企业凭进口舱单将货物直接入区,实行“进境检疫,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模式,同时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在税收政策上涉及贸易方面主要有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选择性征税、部分货物免税、启运港退税试点等5项政策,其实质即通过国家税收让利鼓励自贸区对外贸易。

  出口贸易往往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由经销商从出口产品生产企业进货出口;二是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因此理论上,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必将带动出口企业(包括经销商和出口产品生产商)大量购进原材料和增加存货储备,企业间的支付结算需求和资金需求也会迅速上升,特别是当出口大幅增长时,产品和原材料储备以及企业的扩张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票据资产作为一种集结算支付、利用商业信用融通资金、通过贴现进行贷款等优势的资产,已经成为促进出口、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业务之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更为票据业务发展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上海自贸区由于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通过诸多政策和贸易规则更好的与国际规则接轨,使得贸易开放度不断提高,带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贸易加工等业务发展的同时,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物资结算需求也必将迅速增加,票据作为一种重要和便利的结算工具,其在自贸区的应用和流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自贸区的建立无疑将带来票据结算业务和票据融资需求的增加。但究竟票据业务是如何促进出口增长的,出口又能否带动票据业务发展,以及未来二者将会怎样发展,特别是为何票据业务发展能够支持出口增长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票据业务与国家经济出口的路径分析

  (一)票据业务为出口企业的支付结算提供便利。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因此出口经销商及出口产品生产商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具有大量的实物往来和资金结算需求。票据业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支付结算工具,经银行承兑后具有信用增级、延期支付和背书转让这3大在支付结算方面的优点,使得票据这一支付结算方式成为满足企业间短期资金支付需求的重要媒介。对于出口企业(出口产品或原材料购货方)而言,签发票据作为货款支付方式可以获得延期支付的益处和背书转让的便利性;而销货方(原材料提供方)接受票据支付货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购销金额一定比例的商业折扣等优惠条件,以及将持有票据背书转让获得融资或支付便利。

  (二)票据业务为出口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了便捷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资金。纸票期限最长为6个月,电票可以达到一年,出口经销商通过开票给出口产品生产商,可以进行商业融资半年到一年,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有效扶持了出口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出口产品生产商可以将票据贴现给银行进行融资,与股票、债券和信贷等融资方式相比,票据融资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央行加大了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调控,而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与日俱增,一般贷款的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不仅审核周期长、条件要求高,而且有时需要“排队”申请、“延时”放款,难以满足企业的即时融资需求。票据贴现业务手续便捷、放款迅速、门槛相对较低,并且考虑到银行可以通过转贴现将票据转手,因此银行往往乐于优先满足企业的票据贴现需求。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出口市场竞争加剧,出口企业对低成本融资的需求日益上升,票据融资以其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出口企业的认同。

  三、票据业务与出口贸易的实证检验与展望分析

  综合上述阐述,票据作为支付结算的一种重要工具和商业信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出口贸易的发展应该具有密切联系。肖小和、汪办兴、王亮(2013)运用Granger检验探讨了进出口总值能单方面引起票据业务变化的关系,因此本文将沿用此方法并运用VAR、ARMA等模型对票据与出口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探求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一)数据选取

  目前票据市场的指标主要包括绝对量和价格两个方面,由于本文探求票据业务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因此选择了票据承兑余额、承兑量、贴现余额和贴现量(含转贴现)四个指标。出口指标目前有美元计价和人民币计价两种,但由于人民币计价的出口总值仅追溯到2012年,考虑到计量对自由度的考虑,本文选择了美元计价的出口总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指标数据均选取为2003年-2013年的季度数,共44期。

  (二)相关性检验

  对票据承兑余额(CY)、承兑量(SLC)、贴现余额(TY)和贴现量(SLT)与出口总值(EX)、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见表1),可以发现:

  1、票据承兑余额、承兑量和贴现量与出口总值的相关程度均较高,相关系数都在0.9左右,说明票据业务与出口总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

  2、票据承兑业务与出口总值的相关性最强,均超过0.92,这符合承兑业务与出口企业货款结算直接关联的特性。票据承兑是银行或企业为商业信用增加了担保,为企业间货物买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支付结算途径。如果出口企业的票据承兑余额或发生额增加,表明

  3、票据贴现余额与出口总值的相关系数比较低,为0.4721,这主要因为自2009年以来央行加大了对全国信贷投放额度和速度的调控,商业银行为达到政策要求,在信贷紧张的时候和监管时点(特别是年末、季末)往往通过压缩票据余额来腾挪信贷空间,从而使得时点票据贴现余额与企业融资需求失去了应有的关联,这与肖小和、汪办兴、王亮(2013)对票据贴现余额和实体经济关联关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表1: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矩阵

  项目        CY        SLC        TY        SLT

  EX        0.9263         0.9212         0.4721         0.8773

  (三) Granger因果检验

  较高的相关性不一定意味着存在因果关系,为了弄清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在时间序列情形下,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Granger原因。Granger( 1986)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 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是无效的。这样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本文运用E-G两步法检验其协整性,在做协整检验时要求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票据贴现余额与出口总额的相关程度较低,本文将不再对二者进行进一步检验,我们将运用ADF检验方法对EX和CY、SLC、SLT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于各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进行一阶差分后表示的环比增长情况(用△表示)均是平稳序列,并且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可以对它们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2给出了在AIC和SC信息准则确定的最优滞后期下各序列之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表2:票据业务与出口总额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        F-统计量        概率        检验结果

  △EX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6.69214        0.00057        拒绝

  △CY不是△EX的Granger原因        2.94723        0.03627        拒绝

  △EX不是SLC的Granger原因        3.07846        0.02515        拒绝

  △SLC不是△EX的Granger原因        0.4369        0.81879        接受

  △EX不是△SLT的Granger原因        1.24694        0.31514        接受

  △SLT不是△EX的Granger原因        1.03862        0.41535        接受

  按照5%的显著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原假设票据承兑余额和出口总值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被拒绝, 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即票据承兑余额的变化能够导致出口的增减,反之亦然。这也比较容易理解,当票据承兑余额增加时,能够给出口企业带来更多商业信用和延长货款资金的使用期限,从而带动出口企业加大产品的生产和企业的扩大。反之,当出口旺盛时,出口企业加大生产需要购买更多原材料,货款支付结算需求和商业信用需求增加,从而提高了企业间票据的使用,承兑余额相应增加。

  2、原假设出口不能作为票据承兑发生量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而承兑量不是出口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被接受,也就是说出口变化能够单方面影响票据承兑量增减,反之则不成立,原因可能有:(1)出口企业的票据承兑周期可能相对较长。虽然法律规定纸质票据最长不超过6个月,电票不超过1年,但市场上承兑的纸票期限往往集中于3个月(电票占比较低,不超过10%,在此不予考虑)。如果出口企业承兑的票据期限较长,那么其占比票据承兑余额可能较高,但占比票据承兑总量会比较低,因此出口与承兑余额之间能相互影响,而与票据承兑总量只能单方面引起。(2)其他原因导致出口企业票据承兑发生量占比总量较低,票据承兑总量的变化不一定是由出口业务引起的,但出口行业票据承兑量增加能引起承兑总量变化。

  3、原假设出口总值和票据贴现发生额(含转贴现)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被接受,说明二者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不显著。这也比较容易理解,本文采用的贴现发生额是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公布的数据,其中涵盖了转贴现发生额,由于近几年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加大了票据转贴流转速度,因此导致直贴发生额占比往往较小,出口企业票据贴现占比就更加渺小,从而一方的变化很难显著的影响另一方。

  (四)模型建立

  1、由于票据承兑余额和出口总额存在相互影响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动态关系,对上述指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根据多种定阶方法确定滞后期为4,因为观察变量是季度数,刚好为一年周期,较为合理。通过eviews估计结果为:

  =790.5610+0.0196 +0.0971 +0.2268 -0.1884

  -1.8916 +2.91 +5.8421 +0.976 +

  =157.084-0.0395 -0.3209 -0.2574 +0.8355

  -0.0383 -0.0187 -0.0037 +0.0278 +

  模型的 分别为0.5233和0.7186,拟合优度虽然不是很高,这主要因为票据业务与出口并不是直接相关,且票据承兑在出口企业结算总额中仅是一小部分,效果总体比较理想。另外,VAR模型需要对稳定性和残差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根据计算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发现根的倒数全部位于单位圆内,表明建立的VAR模型是稳定的。通过对各方程式的残差项进行自相关检验,亦符合独立性假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票据承兑仅占出口企业货款支付结算一小部分,但整体来看,二者仍然存在较为稳定的动态关系。

  通过VAR模型也可以看出,出口对票据承兑余额的影响系数之和为7.84,说明出口对承兑的总体影响是正向的。相比而言,承兑自身的影响系数仅为1.16,远远小于出口的影响,也就是说出口对票据承兑余额的影响非常显著。同时,我们也发现出口滞后三期对承兑的增量具有最大影响,系数达到5.8421,表明出口企业从出口需求增量提高传导到原材料购买(即票据承兑结算增加)大约需要6-9个月。

  2、根据上述Granger因果可知,出口增量能够单方面引起票据承兑发生量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建立ARMA模型来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实证关系,初始假设模型为:

  = + + +

  根据系数的显著程度和模型的拟合优度等标准,逐个剔除不理想的滞后指标,最终通过eviews估计结果为:

  =1124.699-0.3850 +3.7246 +

  t = (2.0818) (-2.9531) (2.9608)

  =0.3650 F =10.9229 D.W. =2.1254

  通过变形可得:

  =1124.699+0.615 -0.3850 +3.7246 +

  上述模型可知:

  (1)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仅为0.365,说明出口增量对承兑发生额的解释程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出口企业的票据承兑量占比总量偏低,从而导致出口难以高度解释承兑发生额的变化。

  (2)出口变化量对票据承兑发生额得影响系数为3.7246,从而印证了出口对票据承兑业务的正向关联关系,并且影响非常显著。另外,承兑量对滞后两期的出口变化量最为敏感,表明经济传导存在滞后性,即从出口增加到企业增购原材料,再到使用票据承兑进行结算支付,大约需要半年时间。

  (3)票据承兑发生额对历史数据的影响系数总和为正数,说明票据承兑业务存在正向延续性。但由于系数比较小,表示延续性并不强,容易受到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

  (五)出口与票据承兑业务的简要展望

  根据上述出口总值与票据业务发展之间的模型实证分析思路,假设目前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我们对2014-2017年票据承兑业务和出口总值进行了简要预测展望。2014年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2.45万亿美元,同期票据承兑余额和发生额分别达到9.74万亿元和21.13万亿元。当然,影响出口和票据业务的因素都有很多,仅通过二者建立模型进行预测略有武断,但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样,我们也获得了2015-2017年出口和票据承兑业务发展总量的模型化预测结果,具体见图1。

  自2013年9月末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当年第4季度划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内的企业合计进出口总值达到295.5亿美元。据海关初步统计,2014年1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总值595.6亿元,全国占比15.58%。其中出口150.5亿元,全国占比7.27%;进口445.1亿元,全国占比25.4%。虽然目前上海自贸区的出口业务还比较低,但随着制度政策完善和入驻企业增多,对外贸易将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假设2014年上海自贸区的出口额全国占比为10%左右,即达到2千亿美元,那自贸区内也将相应产生9千亿元的票据承兑余额和2万亿元的票据承兑发生额,如果再考虑到自贸区内金融自由度提高,资金流动加快,票据融资便利化和票据创新多样化均将给票据业务带来增长空间。

  根据顶层设计的构想,上海自贸区是积极探索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模式,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机的成熟,自贸区模式将在中国诸多地区推广开来。所有自贸区都通过贸易便利化促进出口增加,从而带动票据业务发展;同时,自贸区内票据业务的发展也会推动出口业务的繁荣。相信那时,票据业务促进国家出口和经济发展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四、创新票据业务促进国家经济出口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推进上海自贸区内票据业务的运用和创新,适时向全国推广

  上海自贸区成立对于贸易和金融的两大意义:一是通过提高贸易便利化促进进出口发展;二是通过提高金融自由化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票据业务兼具促进对外贸易的作用和适于灵活创新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加快发展和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从而促进进出口企业的经济活跃度。银行机构可以选择并鼓励一些资信状况良好、产供销关系比较稳定的企业在商品交易中签发、承兑、转让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区域内企业商业信用票据化。另外,此前国内票据业界对票据业务资金化、证券化、票据期权、票据期货等所做的创新设想,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土壤进行大胆尝试、实验。融资性票据的尝试可以在自贸区取得率先突破,票据资产管理以及票据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也可以在自贸区金融机构间先行先试。以试验区的方式,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控制在自由贸易区内,以避免对整体票据金融市场产生不必要的冲击和影响。如果创新成功,既能满足实体经济服务需求,又能为金融机构提供盈利空间,潜在风险也得以揭示,那就可以在国内更多机构、领域进行铺开。

  (二)尝试票据业务跨境结算,满足出口企业国际支付融资需求

  2013年,中国银行业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63万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实收1.88万亿元,实付2.75万亿元。目前出口结算业务主要有信用证、出口押汇、托收融资、保付融资、发票融资、福费庭等,与票据业务基本没有关联,从而限制了出口企业的支付和融资需求。票据业务具有良好的支付结算和短期融资功能,并已经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和推崇,可以通过尝试票据业务跨境业务结算,促进出口企业加快资金周转。另外,也可以通过与现有的国际结算方式进行结合,加快出口企业的资金回笼或用于采购结算,比如,票据业务可以与出口贴现进行组合。出口贴现是指银行保留追索权地买入已经银行承兑、未到期的远期票据,为出口商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业务。

  (三)加强政策引导,提升票据业务支持出口等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式也将进行换代升级,这必将极大促进出口等实体经济票据融资需求增长。因此,有必要加强政策引导,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票据业务管理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票据业务支持出口等实体企业发展的力度。一是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进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均衡发展,避免大量承兑票据因存在贴现资金支持被转入影子票据市场,从而加大票据风险,损害了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二是提升信贷政策的有效性,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制定合理的票据业务发展规划,合理控制承兑规模总量和承兑信用风险总量,保障信贷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均衡开展;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做强出口等实体企业票据融资业务,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先进制造业、创新型高科技行业、现代服务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行业签发票据的承兑业务;四是制定符合信贷政策导向的贴现业务管理政策,加大再贴现政策引导,扩大再贴现总量,推动贴现资金投向出口等实体经济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行业;五是鼓励处于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位置的不同类型行业企业在经济交往中积极应用票据衔接贸易链和资金链,对跨区域票据流通给予有效政策引导,以此发挥票据融资和国内贸易相互促进发展,推动区域票据市场与区域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六是信贷政策应充分考虑出口等实体企业票据融资需求增长旺盛的特点,采取激励措施推动企业票据融资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四)加快电子票据业务发展,改进出口企业票据业务运行环境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自2009年10月投入运行以来,各类型电票业务呈现波浪式增长态势,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整体发展速度仍偏低。2013 年,电子票据累计承兑量和累计贴现量分别为1.63万亿元和2.5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商业汇票承兑总量和贴现总量的8.03%和5.67%。电子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总量明显偏低既不利于票据市场深化发展,更是未能充分发挥票据融资支持经济发展,尤其是支持出口企业转型发展功能的发挥。当前,促进电子票据业务加快发展已成为完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拓宽出口企业融资途径,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电子票据业务创新发展。一是完善电子票据业务的法规制度建设,主要是修订《票据法》以及相关电子票据业务管理办法,为电子票据业务开展提供一个统一、规范运作的业务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电子票据安全制度。主要是推进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规范发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电子票据业务开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推进纸质票据电子化,为电子票据业务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主要是推动持票企业主动办理纸质票据置换电子票据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电子票据替代纸质票据业务发展进程。四是解决电子票据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扩大电子票据应用范围。主要是解决电票在流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暴露出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接入电票系统的主体和接入机构的类型。

  (五)修改《票据法》逐步放开融资性票据通道,为支持出口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出口企业使用票据的目的是融通资金,无论通过票据承兑来延期付款,还是向银行贴现直接融资,特别是随着出口的增加、产品的升级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其融资性资金需求日趋增强,开发票据满足出口企业融资性需求的业务将成为今后金融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票据法》规定票据必须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这主要因为票据设计初衷是为了企业之间的结算,但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与不断创新,其结算功能不断弱化,票据不断演化成一种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虽然融资性票据目前不被法律所认可,但市场上仍有相当一部分票据是难以解释清楚有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因此,面对票据市场发展的现实,因势利导把握当前有利时机,按照央行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启动、推出融资性票据试点。由于出口企业往往比较正规、业务比较简单、风险意识较强,融资性票据试点可以选择出口企业;在试点地区的选取上,应该优先考虑上海自贸区,因为自贸区内与国内市场相对隔离,同时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非常适合融资性票据试点。在试点成熟后可以进一步修改《票据法》相关规定,承认融资性票据合法业务,这样不仅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新的融资途径,也能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作者:肖小和、王亮)参考文献

  [1] 肖小和、汪办兴、王亮,《关于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国金融新闻网,2013 年12月05日。

  [2] 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

  [3] 范柏乃、毛晓苔、王双,《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8期。

  [4] 贾晶,《我国贸易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年12期。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