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来自流动性偏紧、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的多重压力,倒逼金融业转型发展、优化治理。而创新内力和监管外力的结合,提升了银行业内部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吸纳资金考验竞争力
2013年12月24日起,兴业银行3年期以内的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上浮10%),至此,12家股份制银行中已有一半上调了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挂牌价。在2013年的最后几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纷纷提高。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银行争夺存款成为常态。银行固然可以选择不断提高利率来吸引存款,可这同时也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放贷收益、更低的不良贷款率、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事实上,为覆盖吸收存款的成本,银行往往会把贷款投向更高收益的领域,而高收益领域大都也是高风险领域,利率市场化不仅会增大银行的市场风险,还会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而在这一过程中,风险定价能力将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竞争力。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不仅应进一步实行精细化管理,做好成本与收益的核算,更应该具备基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风险定价能力,从而测算出自己能够承受的利率区间,为最终的存款利率定价提供技术支撑。
多方防范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紧张并非缺钱所致。截至2013年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达到107.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眼下流动性紧张的本质,是资金错配导致金融体系内有效流转的资金量不足。
事实上,去年金融行业的监管措施大多关乎流动性风险:
2013年3月,银监会发布“8号文”,用意是规避因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对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在要求资金来源一一对应之外,还提出了限额管理的原则。
2013年4月,银监会首次明确了影子银行的概念: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其后,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9月份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组织,10月发布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及运行机制,12月开始推出同业存单。我国当前融资需求旺盛,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总体上将推动市场利率上升,不利于缓解资金市场紧张状况。
管理资金重视安全性
目前部分金融机构业务复杂,经营策略与监管政策传导易出现失灵,因此应该强化业务条线管理,推行子公司、事业部制等专营机构模式,探索信贷、理财、同业、投资、私人银行等业务分类管理,推动业务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专注于全面风险管理,完善有效制衡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对监管层来说,在金融优化治理方面,监管的总体思路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市场准入。即简政放权,提高监管有效性,还权于市场,让权于社会,放权于基层;二是推进分类管理。例如信托、资管、同业等业务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监管;三是完善监管规则,使不同金融机构在同类业务中有标准的可参照监管规则。下一步要加快资本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办法实施,并统一不良资产处置办法;四是改进监管方式。发挥非现场监管“精确制导”作用。整合现场检查资源,强化现场检查和处罚力度。加强基层一线监管。充实县域监管资源,以适应发展普惠金融、机构服务下沉的新情况,提升银行业监管效能。
在风险防范方面,监管部门应当着重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平台贷款风险防控。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总思路,进一步完善明年平台贷款监管政策,探索健全对地方政府贷款的风险识别、评级与管理机制,确保平台贷款余额不增,结构优化,还款来源落实。二是防止不良资产反弹。督促银行密切关注信用风险变化的新趋势特点,防止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利用核销政策有所放松的有利时机,能核销的尽快核销,以盘活存量资金。三是做好流动性风险、房地产信托风险、影子银行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重点风险防控工作,搞好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