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发力量化投资 私募迈向对冲基金时代

2013年12月05日 08:2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立的阳光私募量化产品达到44只,超过近几年成立的总和。值得关注的是,多家侧重主动股票投资的私募也开始大力发展量化投资,配备人手、研发策略。据了解,阳光私募发力量化投资主要是为了控制产品的净值波动率,进而吸引机构资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私募业的对冲基金时代正逐渐到来。

  量化私募爆发式增长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今年以来截至11月1日,新成立的非结构化的股票型阳光私募中,仅市场中性策略的产品便成立了33只,是去年的3倍。而以量化选股和量化多空策略为主的新产品有11只,是2010年至2012年的总和。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除了专攻量化领域的私募,一些过去以主动选股闻名的知名私募也在加大力度进军量化,包括鼎锋、尚雅、朱雀、理成、重阳等,或推出新产品、或增加量化投资经理、或在风控上加入量化策略。

  据悉,2012年有3只产品进入股票型阳光私募业绩前十的鼎锋投资,今年增加了一位量化投资基金经理,并与某基金公司专户合作成立了量化产品。其内部人士介绍,在选股策略上采用的是季度预增数据,此外还有事件性策略,在遇到季度预增或是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模型会自动调仓。

  此外,知情人士透露,在量化领域起步较早的朱雀投资,其量化团队已达到6人。据悉,朱雀投资早在2011年就设立了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量化选股的朱雀丁远指数。今年朱雀将量化策略重心转为行业中性和股票多空策略。

  此外,擅长医药股投资的上海汇利投资透露,正在考虑引入量化对冲策略。今年前11个月主动产品的业绩达到58%的理成投资也新发一只量化产品“理成风景5号”。而知名私募人士崔军旗下的宝银创赢,今年发行了4只量化产品。大型私募重阳投资则于今年7月份发行了“重阳对冲1号”。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意味着中国私募业的对冲基金时代真正开始。

  从地域情况来看,上海的阳光私募转型更积极,其介入量化领域的程度更高。重阳、鼎锋、尚雅、朱雀、理成、宝银创赢等均在上海,而北京的一些主动选股私募基金今年以来罕见量化产品。北京某知名私募也表示,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不做量化对冲难生存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在各类策略中,市场中性策略的使用率最高,几乎成为“标配”。所谓市场中性策略,即通过股指期货对冲系统性风险,降低组合的波动率。

  私募人士表示,之所以市场中性策略迅速普及,一是今年个股的波动变大,二是为了吸引机构资金。

  “今年A股呈现结构化行情,资金都往成长股上跑,再加上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使用,这些资金还有杠杆效应,所以个股的波动性很大,虽然我们看中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有时也会hold不住暴跌。”一位私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今年A股表现为结构化行情,个股波动性加大。

  “行业要生存,必须要用对冲。”原“华夏三剑客”之一的石波说,他的尚雅投资今年也开始使用量化。知情人士透露,尚雅计划将所有的产品均加入量化对冲策略,包括已成立的老产品,以降低产品净值的波动率。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因为老产品还需要与客户沟通,修改契约。

  私募人士反映,使用量化对冲系统性风险后,产品的回撤减小。石波介绍,使用量化对冲策略后,尚雅的产品回撤有望减小到8%,收益率有望达到30%。而在朱雀的量化策略下,产品回撤仅有3-4个点。

  这对于吸引机构资金非常重要。据了解,私募对机构资金更为偏爱,相比高净值个人客户,机构资金更长期更稳定,而且体量大,且机构的专业性更强,总体来说服务成本低。

  据悉,目前MOM(多基金管理人)、QFII、银行理财、基金专户、财务公司等是阳光私募的主要资金来源,明年保险(放心保)资金或有望直投私募。然而,要在这块大蛋糕上分羹并不容易,机构资金对管理人要求严格,尤其是对风控的要求较高,如果净值的波动率小,更容易被选中。

  “选股特长”要保留

  不过,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量化产品的收益并没有高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今年以来,采用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产品,业绩平均为6.65%。其中,收益率最低的为4.24%,业绩最高的是盈融达投资的“盈融达量化对冲1期”,前11个月的收益率为14.25%,成立于2012年12月。

  而采用量化选股和量化多空策略的产品平均业绩为9.91%,其中,收益最低的为10%,收益率最高的是升阳资产的“升阳1期”,今年前11个月的收益率为26.94%,成立于2010年。

  相比之下,主动选股型的阳光私募今年收益在30%以上的有130只,其中创势翔1期以120.26%的业绩排名第一,但亏损在三成以上的也多达39只。

  多位私募人士表示,并不认可纯量化模型选股,而是希望保留主动选股能力。

  某私募透露,虽然采用了多因子模型进行量化选股,但是目前仍然要进行人工干预,用来做量化的资金中,只有七成来做量化选股,剩下的三成配置在研究员主动选股产生的股票池中。

  另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只会用量化来对冲系统性风险,超额收益仍然靠主动选股。他表示,纯量化选股主要是靠多因子模型来实现,但是这在一些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的量化产品上体现得并不成功。“一些知名的纯量化模型在国外可能比较好,但到了国内就不行了。因为国外市场很平稳,而中国市场的变化太多,一天一个新政策,可能就会导致模型失效,关键时刻,还是需要人工干预。”该人士表示。据悉,目前中国市场上可供量化模型选择的因子已经有200多个。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