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中全会后中国金融改革战略与趋势展望

2013年11月19日 17:02    来源: 新华网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下一步的总体改革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战略部署,其中金融改革是整个改革中十分关键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握下一步中国金融改革的趋势和总体战略,既要把握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要考察金融改革与当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同时金融领域以外的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化(例如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等)也会直接与金融改革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金融改革更易于地从全局和总量层面进行突破,例如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在金融改革领域积累的经验也会重点突破金融改革形成了支持,而且金融改革的突破对于带动整个经济转型也会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金融改革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下一步整个经济改革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一、金融改革是三中全会部署的整个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角度考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需要与相应阶段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适应,以有效实现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如果一国的金融结构与其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 则会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成长, 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 推动资本积累, 从而有利于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发展。

  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改革,那么如何在金融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源是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目前,中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均程度不同地面临瓶颈,经济转型的重心转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加快制度改革和市场建设释放各要素活力,正如三中全会报告中强调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资金而言,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出发点是适应劳动力、土地以及其他要素总体较为充裕的禀赋,重点强调金融体系动员资金的功能。因此,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的管制,以及能够迅速动员储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间接融资体系等总体上适应了前一阶段经济增长的要求。随着中国要素资源禀赋出现根本性变化,新时期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铺摊子的规模诉求。这相应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市场化、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转型。这就需要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来实现,也需要与其他领域的改革配套协同来实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20年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活动逐步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市场化的高效率部门。然而,与此同时,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资源却仍然有相当比例配置在效率低下的部门,而大量成长性良好的市场化企业往往缺乏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错配和扭曲加剧了传统部门的产能过剩,抑制了市场化企业的成长。尽管低成本融资补贴了部分企业,但却是以市场化企业较高的融资成本为代价的。如果这种错配能够得到矫正,市场化部门在金融支持上的抑制得到释放,其经济中比重能够进一步增加,总的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中全会强调,要通过改革来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深化与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目标的达到都直接相关。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