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运行四周年 创业板酝酿经济转型机遇

2013年10月30日 07:3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创业板开板四年,尽管经历着大起大落的市场环境,却日益体现出资本对这个年轻市场的关注与认可。从去年年底开始,创业板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各类以新兴产业为主题的成长型创业板上市公司也成为机构投资者争相追逐的热点。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创业板也是资本市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聚集创新驱动力的“主战场”。对于不少上市公司而言,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筹划并购重组、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等手段,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据接近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透露,下一步创业板再融资制度、创业板准入、股权激励市场化等整体制度性改革均将有望渐次展开,以更加贴近创新性、成长性企业的特征需求和产业规律。

  市场认可度提升

  运行整整四年,创业板市场快速扩大,行业、地域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不少具备核心创新能力的上市公司借助创业板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也为资本市场注入新鲜的经济活力。在业内人士看来,转型背景下,一批具备成长潜力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有望在未来成为行业的龙头,这也是投资者看中创业板酝酿的潜在投资机会。而据熟悉创业板市场的一位监管高层看来,创业板的最大机遇来自中国经济的转型,它将为创业板市场提供更加坚实的规模基础,创业板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

  尽管自开板以来,创业板饱受“三高发烧症”、“造富板”等诸多市场争议,但从创业板自身发挥的功能来看,创新型企业研发能力的培育、新兴产业的行业整合以及产业链形成均是通过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而实现。在资本市场的平台下,部分优秀市场也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加速产业整合等手段脱颖而出,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

  在注重内生式增长的同时,创业板公司也在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借助并购重组谋求外延式扩张。不过,国内经济形势日趋严峻以及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创业板公司2012年度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而受制于高额的研发及市场营销投入,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增长承受较大压力,今年上半年创业板的净利润增长率仅为1.51%,显著低于主板和中小板。同时,创业板业绩分化现象逐步加剧。

  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王守仁认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板公司难以实现连续盈利存在现实因素,除了公司经营模式需要周期性调整之外,为企业评估风险、管理投资项目的专业化服务机构的缺乏,也是高速发展难以持续的重要因素。而据业内分析,创业板上市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耐克曲线效应”,即上市后一两年增长滞缓,3-5年阶段恢复高速增长。加上创业板公司本身具有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特征,存在脉冲式、渐进式的成长规律,这也导致企业经营易受市场环境变化发生剧烈变动。

  制度创新有望加快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反映了现阶段经济转型的方向,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布局、创新体系建设、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化与区域建设等诸多方面,创业板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创业板聚集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197家),广泛覆盖于新一代信息技术(83家)、节能环保(36家)、高端装备制造业(28家)、新材料(21家)、新能源(15家)和生物(14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板块特色。创业板新兴产业分布契合了我国产业升级的现状,充分反映了现阶段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此外,目前创业板地处县、乡级区域的公司有54家,中西部地区创业板公司已达71家,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企业。通过支持一批城乡支柱工业企业、农业企业的发展,创业板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同时有力地支持了中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

  为确保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监管层出台了一批政策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强化日常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目前,深交所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退市制度都有相对严格的制度细则,同时颁布包括创业板上市公开谴责标准、信息披露直通车等措施,以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据接近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透露,针对创业板制度改革,下一步将贴近创新性、成长性企业的特征需求和产业规律,加快推进创业板的整体制度改革,主要包括结合创新型企业发展特点,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准入标准,提高创业板的包容性;转变审核理念,减少对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等实质判断;尽快推出创业板再融资制度,构建差异化的并购重组审查机制;推动股权激励市场化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创业板退市制度。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