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创业板已经四岁了。
尽管四年来,作为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创业板走过很多弯路,也遭受了不少非议,但毋庸置疑的是,从创立时的28家上市公司到今天的355家,从当初的1400亿元市值到如今的逾1.4万亿元,创业板不仅成为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更不辱其“助力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壮大”的历史使命。
此外,四年来,虽然“三高”、“造富”、“两极分化”这些令人难辨褒贬的词汇一直萦绕在创业板的耳边,但我们仍应清晰地看到,这个“孩子”正奋力地走在从“造富大股东”、“造富VC/PE”到“造富投资者”的道路上。
创业板整体表现强于大盘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正式挂牌创业板。以当日创业板总市值约1400亿元计算,截至2013年10月28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达到了35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1.43万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7571亿元,平均市盈率为52.09倍。
与此同时,自2010年6月1日“创业板指”推出,至2013年10月29日收盘,其累计涨幅达到了27.96%。期间,创业板指更于近日(2013年10月10日)触及了历史最高的1423.96点,依此计算,创业板指四年累计涨幅则已逼近45%。
要知道,交出如上答卷,四岁的创业板不仅经历了约一年时间的IPO停摆,更经历2009年时的金融危机以及如今的经济增长趋缓。而即便横向比对,在同一时期里(2010年6月-2013年10月),“创业板指”近45%的涨幅,也令“上证综指”的-17.4%、“中小板指”的-5.9%望尘莫及。可以说,得益于“小盘股”、“高成长”的优势,四年来,创业板整体表现强于大盘。
当然,在成绩以外,我们也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经过四年时间的大浪淘沙,35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一边是以乐视网、华谊兄弟等公司为代表的高成长性企业,从挂牌至今股价累计涨幅超过了200%;而另一边,则是122家上市公司股价至今仍低于发行价(截至今年10月),甚至是股价较发行价缩水了逾50%。
虽然产业环境瞬息万变,上市公司也良莠参差,股价、业绩出现“两极分化”在所难免。但与此同时,淘汰、退市制度的“不坚决”也的确值得人们反思。
从造富大股东到造富投资者
一位券商人士曾以“造富大股东”、“造富VC/PE”和“造富投资者”,为过去四年间的创业板贴上了不同阶段的成长标签。
首先,Wind资讯数据显示,四年来,35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以29.69元/股的平均发行价、55.85倍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实际募得资金2314.55亿元,这一数字较874.95亿元的计划募资额,超募了1439.6亿元,超募比例为165%,平均每家创业板企业超募资金达到了4.04亿元。
与此同时,四年来,355家创业板企业中共有319家发生了重要股东(大股东、董监高及持股5%以上的股东)的股权变动,其中整体呈现减持方向的达到291家。而在二级市场发生的5409宗股份变动中,增持方向的仅为722宗,占比13%,减持方向的则达到了4687宗。其中,作为减持主力,来自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含本人及亲属)的减持行为竟达到了3371起,减持总市值为199.5亿元。
在“造富大股东”后,创业板还一度成为了VC/PE投资退出渠道的不二之选。
早在2012年10月30日,创业板三岁时,曾有数据统计显示,三年间,共有249家VC/PE机构在创业板中实现了463笔IPO退出,总计获得账面退出回报609.1亿元,平均账面回报率为9.15倍。
但随即开始的IPO停摆,使创业板对VC/PE而言,暂时丧失了投资退出功能。而此消彼长,最新公布的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公募资金对创业板的热情,正在与日俱增。
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个季度,公募基金对于创业板重仓持股的数量增加了172%,持股总市值增长了335%,重仓持有创业板基金的数量,则增长了182%。
在上述券商人士看来,“公募基金对创业板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广大投资者对创业板的态度。这意味着创业板在担负起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责任的同时,也在逐渐承担起为广大投资者打造又一值得信赖的投资渠道的责任”。(证券日报 记者 于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