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军工丰厚利润吸引民资踊跃“参军”

2013年10月14日 07:2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毛万熙

  随着国家政策的松绑,民资进入军工领域的门槛逐年降低,但目前仍然存在军民信息不对称、核心生产领域难进入、参与路径限于产品提供商等壁垒,未来军工领域仍有巨大的空间待开放。而随着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军民结合有望在资本市场领域演绎新的“鱼水情”。

  进入军工壁垒逐渐打破

  军工科研院所转制思路近日已明确,除基础类保留事业单位属性外,工程类、工艺类院所需在2015年前完成转企改制,预计可提升军工资产证券化水平,加快进入上市平台步伐。中国重工上月定增募资84.8亿元,将民资引入军品生产,拉开军工资产证券化序幕,军工领域向民资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军工领域张开怀抱欢迎民资并非一日之功。据了解,在本世纪之初,军工企业的变革仍停留在军转民的阶段。进入2004年,监管层不断透露出军工领域将向民间开放的消息。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祝表示出对民资“参军”的肯定:我国开始向民间采购军品,国防科工委将采取措施推动民企民资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年底有部委领导在全国民营经济工作会上表态,“金融、军工等垄断行业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对民营企业开放”。

  次年,“非公36条”(《国务院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地,首次规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民资终于等来军工领域明确放宽的消息,这一年也成为TCL等民企与军方开展规模合作的元年。

  2007年,国防科工委下发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指出除少数核心重点军工企业外,鼓励引入境内资本和有条件地允许外资参与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在另一份文件《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指南》中,国防科工委对非公企业参与范围、资质条件作出具体规定。

  2010年,国务院“新非公36条”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

  去年年中,国防科工局和解放军总装备部发布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民资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域和范围,支持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在许可进入、任务竞争、税收优惠等方面,民间投资主体将与国有军工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允许民营企业参与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

  时隔近十年,随着政策上的松绑,军工行业不断向民营资本敞开通道,主攻军品市场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加。2011年“神八”飞船升空时,包括德力西集团、宁波天安集团、飞策防爆、正泰集团在内的一批浙江民企参与其中,提供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军工领域开放空间待挖掘

  进入军工领域对民资最现实的意义是分享这块巨大的蛋糕。据军方人士透露,军品制造利润丰厚,一些涉及先进技术装备的军品利润率可达50%以上。

  虽然进入门槛逐年降低,但监管层表示,民企要真正取得生产许可并获得竞争优势并非易事。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由于民企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特殊管理要求了解不够,对许可程序不清楚,部分单位在设施条件、人力资源、质量控制、保密管理等方面与许可要求有一定差距,军品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民企进入军工领域尚存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涉及保密等原因,民企所能参与的武器装备市场基本局限于外围,难以涉及核心生产领域,这也是客观限制因素。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军工领域向民资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仍是大势所趋。借鉴国际经验,在国防工业发展模式方面,既需要国家的规划与推动,也必须要有民间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军民结合才是硬道理。

  美国的国防工业处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中,军工产业和民营资本融合使得军工技术发展成果利用到民用方面,提高了全社会科技水平,同时降低了军品采购成本。而反观前苏联,军事工业军民分立严重,虽然也进行过军民结合的探索,但由于市场体制僵化,强大的军工研制生产能力未能有效转化到民用工业。

  目前,民资进入军工的路径主要局限于产品提供商,通过资产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进入军工企业的民资尚不多见。建银投资有关人士认为,利用资本市场引入民营资本,可以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装备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减少研制风险,使军品的研制、生产具有可持续性。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入,民资进入军工的深度和广度有望迈上新台阶,预计将出现更多的军民结合案例深入到资本运作和股权合作领域。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