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自贸区开放力度再跃升 联系世界的门开得大些更大些

2013年09月29日 07:39    来源: 解放日报    

  上海口岸拥有庞大的进出口交易量,海陆空交通体系完备,具有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正期待上海带来惊喜。

  ——世界自由贸易区协会 主席格莱汉姆·马瑟

  1990年,阮延华第一次来到外高桥时,看到的是遍地农田和芦苇荡。开车转了一圈,只有紧邻杨高路的一幢三层建筑,可以勉强作为开发建设的临时指挥部。2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当年的浦东外高桥开发公司总经理故地重游时,这里已经是一派东方大港的繁华。

  簇新的路牌显示,外高桥的下一站,正是世界瞩目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从保税区到综保区,再到自贸试验区,勾勒出这样一个样板:先行先试的浦东新区,始终遵循着一根主线:那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改革创新,将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的门户开得大些,更大些。

  成为全国试验区

  上世纪9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其中,外高桥保税区是浦东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性区域,是当时全国开放层次最高、开放领域最广、开放力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阮延华回忆,当时外高桥保税区建设,没有任何政策借鉴,都是在探索中前行。探索设计政策、创新政策、争取政策、实施政策成为创业之初的一项首要工作。

  “其中,贸易自由的政策突破,特别是允许外资设立贸易公司的突破难度很大。因为当时所有法规条例都限制外资贸易公司设立。当我们按程序上报日本伊藤忠开设贸易公司项目的申请时,由于没有先例,国家审批部门还特别建议报国务院讨论。1992年外经贸易部审核后发出了标志性的1号文件,才有了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日本上海伊藤忠商务有限公司经批准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 1993年9月,第一个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上海外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成立,更突破了服务贸易领域引进外资的瓶颈。 ”

  外高桥在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上的政策突破,为贸易企业打开了一扇门,成百上千的企业蜂拥而至。当年的农田和芦苇荡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保税区。

  可以说,从一开始,保税区身上就深深烙上了“试验田”的印记。二十多年来,中央和上海始终把外高桥保税区作为一个重要的试验区来全力推进建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始终未曾消减。

  阮延华说,这种特质在给外高桥保税区起名时,就仿佛注定了。“当时,对保税区的英语翻译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应该翻为Bonded Port(保税港区)或Bonded house Zone(保税仓库区),而我们坚持使用国际上更通行的称谓,那就是FreeTrade Zone(自由贸易区)。我们觉得,保税区就必须从管理、招商、法规等方面跟国际接轨,营造更便利的贸易环境。 ”

  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历史会记住2009年11月18日。这一天,上海综合保税区正式揭牌成立,上海港洋山港区、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空港,以及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三港三区”联动开始启动。

  外高桥从此不再单兵作战,而是走向了集团突进。

  整合后的“三港三区”定位更加明确,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根据规划,洋山保税区重点建设国际航运实验区,大力发展国际中转、现代物流、商品展示、仓储租赁、期货交割等多层次业务;外高桥保税区重点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等货物和服务贸易功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重点建设临空功能服务先导区,大力发展航空口岸物流、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功能。

  从外高桥港区到洋山深水港的100多公里黄金岸线上,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对标的步伐,迈得异常坚实。

  2011年9月,洋山保税港区迎来首批10家大宗商品企业,标志着上海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启动。随后,综保区又启动保税仓单质押融资功能试点,洋山大宗商品产业链得到拓展。不到一年,洋山保税港区从期货保税交割一个点,撬动了大宗商品产业的一条链。目前,上海综保区已累计注册大宗商品运营企业24家,注册资金10亿元。

  大胆改革创新,提升了上海综保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是国际上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的通行做法,2010年6月,首批单机单船融资租赁业务在综保区启动运作。不久之后,综保区又推动融资租赁单机单船公司的业务范围、业务模式、经营品种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探索非银行系融资租赁项目的试点运作。去年,综保区又引进了6个融资租赁母公司和10个单机单船项目子公司。

  上海综保区着重培育实体运作总部,打造亚太总部经济。目前,综保区已累计批准营运中心200家,市政府认定地区总部25家,同时培育一批以魏德米勒、索尼物流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亚太营运中心。今年,保税区还将加快推动五项重点功能创新突破,包括国际中转集拼、亚太运营中心建设、区港一体化、离港账户以及全球检测维修服务,以此营造更加国际化的总部营运环境。

  “靠国际化立足,打造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园区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说,“就是打破种种与国际规则不符的制度障碍,将这里建成‘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

  开放力度再跃升

  2011年深秋,第11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大会在上海外高桥召开。就是在这次会上,上海第一次提出要建设自由贸易园区。

  从综保区到自贸园区,名称变更的背后,是市场规则的再造,是开放力度的跃升。

  “从本质上讲,保税区是设立在国境内的特殊贸易区域。它在关税、进出口税以及部分监管措施上实行了特别安排,比如境外货物入区免税或保税,区内生产交易免增值税、营业税等。但与世界公认的自由贸易园区相比,我国保税区在外汇管理、货物监管、企业设立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远没有达到自由贸易的便利化程度。诸如区内企业不得在区外开立外汇账户,区内外资企业不准在区外设立分支机构等等,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由贸易的进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泊溪说。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所对应的是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简大年说,经过20多年发展,综保区内的一些进出口公司,由最初的小型企业发展为国际贸易巨头,公司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有些公司已不满足于一般贸易往来,还想发展离岸贸易——企业身在外高桥,就能指挥多个境外市场之间的货物交易。然而,现有的保税区运作模式和功能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外汇管制等问题使得结算中心无法有效运转,一些企业只能无奈地将总部搬至新加坡或香港”。

  又比如,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一直把握在发达经济体手中。以铜为例,全世界70%的铜都是按照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正式牌价为基准进行交易的,这导致中国企业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究其原因,就在于国内外税制差异、计价币种以及资源管制造成的半封闭市场,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以人民币计价,与国际上普遍以美元计价的净价 (不含关税和增值税)价格体系不接轨,使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长期不能对接。 “因此,保税区有必要率先转型,通过制度创新、制度改革来搭建一座更为通畅的桥梁。 ”

  机遇来临。正如世界自由贸易区协会主席格莱汉姆·马瑟所说,上海口岸拥有庞大的进出口交易量,海陆空交通体系完备,具有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正期待上海带来惊喜。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又一场开放大戏,即将鸣锣开演。

  


(责任编辑: 毛宇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