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王新奎:自贸区试验任重道远不能急功近利

2013年09月29日 07:17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央领导提出了“以开放促进改革”的理念,并且将自贸园区建设和中国整个全球战略和外交战略联系在一起。

  中国只有对投资管理方式进行重大改革,才能适应将要形成的高标准的全球投资规则体系,才能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改革,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来获得改革的红利。

  其实,制度创新比简单的政策优惠更有意义。 “这就像鱼与渔的关系,你是希望别人送你几条鱼,还是自己有能力编织大网,下海捕鱼?我们必须在这一点上认清大势,切忌急功近利。”

  中国为什么要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上海要怎样抓住自贸区试验的契机,全力推进改革开放?这些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之际,记者专访了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知名学者,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参事。这位亲身参与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设计的专家,全面讲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由来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绕不过去”的全球化

  说起建设自由贸易园区,上海其实并不陌生。早在数年前,上海就提出了综合保税区升级版的想法。2011年借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大会在上海召开的机会,综合保税区更是提出了向自贸园区转型的目标。

  然而,中央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做出决策,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在上海上报的综合保税区升级版——上海自由贸易园区总体方案的基础上,中央领导提出了‘以开放促进改革’的理念,并且将自贸园区建设和中国整个全球战略和外交战略联系在一起。 ”王新奎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因为中央看到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加速重构。

  “事实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和投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WTO多边贸易体系经过这些年发展,其局限性日益突出。WTO的规则主要覆盖贸易,特别是货物贸易,主要涉及货物贸易,而很少涉及投资规则。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为主要平台,加速推动建立高标准的全球投资规则体系,力图掌握制定全球多边投资规则的主导权。 ”

  王新奎说,在新一轮以投资规则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没有选择,必须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中国只有对投资管理方式进行重大改革,才能适应将要形成的高标准的全球投资规则体系,才能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改革,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来获得改革的红利。而这一以开放促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首先在中国开放度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上海进行试验,这就是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大国际背景。

  提升监管能力是关键

  全球经济的变化需要中国主动应变,国内经济转型的动力也需要更多的制度改革。这就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第二张“出生证”。

  “今后二三十年当中全球经济的重心肯定向亚太转移。转移什么?就是跨国公司的总部 (包括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总部)向亚太集聚。如果说我们不能把这些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到中国来,我们在亚太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就没有主导权。”王新奎说,融入全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而这一切离不开政府职能的转变。

  王新奎指出,过去政府把行政审批当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由此至少带来三个方面的严重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借尸还魂,资源错配得不到市场机制的纠正;政府介入市场太深,公信力下滑;造成权力寻租、腐败频发等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可以说,传统的审批制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拦路虎。这次自贸试验区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改变以审批制为核心的、重事前审批,轻事中和事后监管的投资准入传统管理模式,代之以更市场化、更国际化的覆盖投资准入各阶段的、以监管为主要手段的投资准入管理模式。 ”

  但是,取消了行政审批,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王新奎认为,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 “事实上,审批职能的弱化应该与监管能力的增强成正比。只有我们事中和事后的监管手段越多,能力越强,审批职能才有可能逐渐淡出。 ”

  制度创新不是政策优惠

  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央的要求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王新奎说,这是中央继20多年前浦东开发开放后,赋予上海的又一重大历史使命,上海必须抓住机遇,勇于担当。

  “自贸试验区毕竟是个新鲜事物,之所以在上海设立,主要是因为上海有很好的外向型经济基础,能够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积累经验、积累信心。 ”王新奎称,上海率先实施的“营改增”试点,不到两年时间就在全国推广了,这证明上海试点做得很成功,为全国改革做出了贡献。

  同样,在28.78平方公里的自贸试验区内,我们应该摆脱“政策优惠”的思维逻辑,向着制度改革的方向努力。王新奎回忆道,上海自贸试验区获批消息传出后,一些人来问试验区是怎么回事,当得知这主要是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时,就失望地走开了。其实,制度创新比简单的政策优惠更有意义。“这就像鱼与渔的关系,你是希望别人送你几条鱼,还是自己有能力编织大网,下海捕鱼?我们必须在这一点上认清大势,切忌急功近利。 ”

  改革红利需要大家来创造

  对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未来,王新奎认为前途光明而又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积极而为,主动有为。

  王新奎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除了带来政策的溢出效应外,更重要的是带来改革动力的溢出效应。回想当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上海全市上下,不分浦东浦西,干部群众人人热情高涨,摩拳擦掌,都想要大干一番。当时,凡有海外亲戚朋友来上海,很多市民都会主动推荐来浦东投资项目,自觉做起招商引资的工作。 “现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也需要这种人人参与改革的精神和热情,要发挥全社会的改革和创新的力量。改革的红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改革的红利来自于每个人参与。我们每个人,既是改革红利的创造者,又是改革红利的受益者。 ”

  王新奎表示,自贸试验区其实也是一个大学堂,过程中各类改革问题将会层出不穷,这是全城兴起学习之风的好机会。 “通过这次试验区建设,希望上海能形成干部教育培训新体系,形成人才竞争新机制,培育出一批优秀干部,让一批人才脱颖而出。 ”至于他本人,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依然希望能与政府部门、企业及专家学者一起研究、继续做试验区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责任编辑: 毛宇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