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合伙人制遭质疑 阿里巴巴否认IPO触礁

2013年09月06日 08:45   来源:国际金融报   

  当阿里巴巴B2B有限公司从港交所退市的时候就应该料到,想要再次踏入这片“土地”一定不会太容易。随着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上市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披露出来,香港证监会和阿里巴巴以及港交所三方的博弈逐渐浮出水面。

  9月5日,从香港传来的消息:香港证监会已召开董事局会议,商讨如何处理阿里巴巴总值千亿港元的上市事宜。香港证监会并不打算为阿里巴巴提出的合伙人制度开绿灯。对于任何会被视为对阿里巴巴作出豁免,令其毋须遵守现行上市规定的改变,香港证监会都予以否决,这也意味阿里巴巴赴港上市的大计可能触礁。

  同日,阿里巴巴新闻发言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证实,“集团尚未作出聘请投资银行的决定,上市时间和上市地点也均未确定。”

  合伙人制惹火?

  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赴港上市应该是件好事,为什么遭到了香港证监会的“严词拒绝”呢?这一切都源于阿里巴巴复杂的股权结构。

  阿里巴巴的股权问题起源于2005年雅虎斥资10亿美元购入阿里巴巴集团40%股份,此后,以马云为首的阿里巴巴创业团队,一直为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而斗争。目前,阿里巴巴董事会4人分别是雅虎的杰奎琳·雷瑟斯、日本软银的孙正义,以及阿里巴巴的马云、蔡崇信。

  由于马云和整个管理层,目前仅持有约10.4%的阿里巴巴股权,而日本软银及美国雅虎则分别持有36.7%和24%股权,两家外资的投票权和董事席位足以控制整个公司。因此,为避免上市后控制权旁落,马云曾先后抛出双层股权方案及合伙人方案,以确保自己能有效地管理公司。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详细解释了上述两个方案。所谓合伙人方案,即是由一批被称为合伙人的人,对董事会的人选进行提名,而非按照持有股份的比例来分配董事提名权。合伙人只能提名董事,但不能直接任命,董事的任命仍需经过股东大会投票通过。

  “除合伙人方案外,双层股权结构方案,即将股票分为A和B两个系列,A系列普通股,发行给外部投资者,每股只有一票投票权,而管理层持有的B系列普通股,每股则有多票投票权(通常为10票),使管理层拥有的投票权,大大超过其持股比例。”曹磊指出,“上述两种方案均不为目前香港上市规定所容许。”

  港交所打圆场?

  就在香港证监会对合伙人制度说不的同时,有消息称,为确保阿里巴巴能顺利赴港上市,借机寻求突破以推动科网股来港“拆墙”,港交所高层向香港政府和监管部门推销“合伙人”方案,并认为站在推动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角度,值得审视当下的“同股同权”原则。

  根据资料,在香港,只有港交所一家上市公司有提名董事的特权。为了保证政府对港交所的控制,港交所13个董事会成员中,只有6名董事由股东选举产生。港交所的这个提名董事的特权是香港立法会通过的法例《交易所及结算所(合并)条例》所确认的,该法例和香港《公司法》具有同等效力。

  “阿里巴巴只是适用《公司法》的一般公司。”一名熟悉相关法律的律师认为,很难想象港交所能够有权为阿里巴巴开这个先例。一旦阿里巴巴在港股上市,则有失去管理层对公司控制权的风险。

  三方僵持不下,阿里巴巴是否会考虑其他上市地点?曹磊分析指出:“阿里巴巴不会改变既定的上市地点,在A股市场,阿里巴巴目前的股权结构根本不可能通过监管审核;美国目前倒是允许双层股权结构,如Google、Facebook和百度等都采用这样的结构。但是,阿里巴巴已经就H股上市做了准备。现在更换上市地点显然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更了解这个市场和投资者。”


(责任编辑:史博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