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对“打洋工热”的冷思考

2013年08月21日 09:46   来源:广州日报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近年来,海外对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较为旺盛,许多工种月收入可达1.5万元,工作两年还可获申请绿卡。这样优厚的待遇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劳务人员出国“打洋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鼓励“打洋工”,让“打洋工热”持续下去,是我们较长时期应该坚持的方向。但国际劳务市场也存在激烈竞争。近二三十年来,以各种渠道出国务工者越来越多,并越来越趋向规范,而与有一技之长的工人相对应的是,没有专长的农民“打洋工”并不容易。据报道,湖南、四川、重庆等地,“打洋工”开始遇冷,许多外派劳务公司招工困难,甚至不得不停掉一些业务。这与技术工人的“洋工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看出,这冷与热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有专长,这就对务工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据经合组织的报告,经合组织国家引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工人比例超过60%,而受过初级教育的外籍工人仅占10%左右。而我国的劳务输出人员70%以上为普通劳务人员,专业技能单一,外语能力不够,对国外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弱,加之近年许多劳务输入国对普通劳务人员输入严格加以限制,甚至还设置专门的政策性壁垒,这使我国大多数农民出国务工人员在可选择的工作国家和工作性质等方面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实际上“打洋工”的热度是在降温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劳务输入竞争力不强的表现,这种情况,也应该予以足够关注。“打洋工”的冷与热,需要政府和社会加以规范和引导,不能任其忽冷忽热、冷暖自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加强对出国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其竞争力。这也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要求。

  当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层次、资金投入、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针对广大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尤为欠缺。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经验,通过政府主办、教育机构自办、企业内部培训、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与职业教育相对应的中专、专科、本科等各层次配套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尤其需要开阔眼界,站在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高度,优化劳务输出结构,培养和输出国际上急需的技能人才,并通过有计划、多渠道、全方位的职业培训,全面提高打洋工者的素质,包括外语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并在全球劳动力交流中提升国民素质。


(责任编辑:粟沙沙)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