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公募基金整体业绩“逆势”增长的背后依然是行业面临的规模持续缩水的“魔咒”。今年以来市场中涌现出大量“迷你型”基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虽然基金公司都不愿意提及清盘和合并的问题,但部分基金正沦为“僵尸基金”:一方面业绩持续不振、规模不断缩水,认可度极低,而另一方面仍能继续运作“僵而不死”。
今年连续两季度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
(数据来源:海通证券 中国经济网制图)
15只基金徘徊清盘边缘 交银、方正富邦最惹眼
据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有15只基金的规模已连续两个季度低于5000万元。其中主动股票开放型基金有:海富国策导向、方正富邦红利精选。第二季度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中,方正富邦红利精选、银华上证50等全ETF联接、泰达中证500、交银全球自然资源、长信标普100位居前五位。
从图表中可看出,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交银施罗德与方正富邦基金。交银施罗德旗下两只基金上榜。而方正富邦公司发布的基金资产净值及收益公告显示,旗下3只基金中有两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其中方正富邦红利截至6月30日规模仅491.7万元,规模最小。
据了解,方正富邦红利成立于去年11月20日,首募规模2.31亿份。随后该基金业绩持续低迷。去年末该基金份额净值为1.005元,而资产净值就只剩下6044.17万元。对于方正富邦红利遭遇的赎回问题,有业内人士人认为,成立之后的遭遇大额赎回在业内是正常现象,成立之时的大量帮忙资金的撤离是原因所在。
两大原因孕育迷你基金 帮忙资金成清盘“救命草 ”
为何市场中有大量迷你基金?业内人士分析称,有两大重要原因:其一是基金发行市场存量博弈,其二,股市低迷缺少赚钱效应。另外,部分新发基金中的“帮忙资金”撤离也是造成基金规模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查阅资料,2013年最新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连续60个工作日持有人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就基金是否继续存续进行表决。
实际上,基金发展至今还没有一只基金“清盘”过,也是由于“清盘”有一定的条件,如 “基金持有人数量连续60个工作日达不到100人,或基金资产净值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而在此期间基金公司会找帮忙资金想方设法不让基金满足清盘条件。可以说,基金公司抓住了帮忙资金这根“救命稻草”来掩饰清盘危机。
另外,有媒体分析,迷你基金日常运营中产生的渠道费用、人力成本等,仅靠收取管理费已经覆盖不了,而随着基金牌照优势弱化,金融混业竞争加剧,基金公司想保住迷你基金,自然会扯产品创新的后腿;再次,迷你基金业绩较差,排名压力会逐渐消磨掉基金经理的管理热情;最后,放大了基金持有人的风险,持有人利益难有保障。基金公司给自身缺少造血能力的迷你基金“输血”只会浪费基金公司的宝贵资源。
淘汰机制或有助行业健康发展
规模低于5000万元是唯一的清盘标准吗?有业内人士认为,一只基金是否应该清盘不仅仅只看规模的多少,需要结合产品长期业绩以及公司团队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若一只基金产品业绩长期不乐观,在遭遇大量赎回后应考虑清盘。反之则要依情况而定了。
基金若真的清盘了,会对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有业内人士表示,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来说,基金清盘并非坏事,美国的经验表明,基金合并或者清盘对于不同投资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影响应该还是正面的。那些面临清盘的基金,可能是业绩长期不振、成本比一般的基金高,或者投资风格已不再适合足投资者的需求,或者是已不适应经济和政治局势的变化。投资者与其向那些垂死挣扎、业绩转变希望渺茫的“僵尸基金”继续贡献管理费,还不如重新选择其他的绩优基金。
而对基金行业来说,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会出现了一些应景型的基金,这些基金往往成为创新的陷阱,清盘能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纵观十多年来国内基金市场的创新产品,不同时期成立的一些主题概念基金、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似乎也遭遇了创新的陷阱,让这样的基金清盘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相关资料: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七章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成立的开放式基金,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两百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连续二十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连续六十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就基金是否继续存续进行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