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迷你型”基金批量出现 如何跨越清盘红线

2013年07月09日 09:05   来源:金融时报   

  退潮之后,终见谁在裸泳。随着6月30日公募基金业半年报悉数亮相,在上半年股债两市均出现振荡的背景下,基金业整体资产规模“缩水。银河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减少了3477亿元,降至25186亿元(含QDII)。

  另据海通证券(600837,股吧)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有15只基金的规模已连续两个季度低于5000万元,其中,方正富邦红利基金规模在二季度末不足500万元,成为史上最“迷你”基金。另有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有74只公募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触及清盘红线。迷你基金的再度出现,是“清盘”还是“合并”,也成为基金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资产规模总体继续“缩水”

  尽管上半年主要股指全盘皆墨,但在逆势中,公募基金整体表现仍然可圈可点。根据银河证券数据,纳入统计的586只股票基金中(按银河一级分类),有301只获得正收益,占比超过50%。纳入统计的215只混合基金(按银河一级分类)平均净值增长率为4.15%,远远跑赢大盘。但公募基金上半年收获了业绩的同时却输了规模,公募基金整体业绩“逆势”增长的背后依然是行业面临的规模持续缩水的“魔咒”。

  据Wind资讯统计,上半年尽管多数基金获得正收益,同时新基金密集发行带来规模增加,但各类基金特别是货币基金6月份出现的“赎回潮”拖累基金总规模大幅缩水,整体减少3434亿元至2.453万亿元,缩水比例达12.28%。从基金公司看,上半年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有8家公司规模缩水超68亿元,累计缩水达1857.04亿元,仅富国、华夏、上投摩根等少数公司或依靠对创新产品的布局,或依靠对渠道的深度开发,或依靠对结构化行情的把握,成功“逆袭”,实现基金规模的扩张。其中,华夏和富国分别实现121.96亿元与20.78亿元的资产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上半年公募资产规模的下降或与基金份额遭遇大比例净赎回有关,尤其是货币基金遭遇了大面积的赎回,此外债券基金也出现较大规模赎回,再加上保本基金也大幅萎缩,使得三大类低风险产品占基金总规模的比例显著下降。数据显示,上述三类基金合计缩水5200亿份。此外,基金业绩转好也是基金规模缩水的一大原因,今年以来基金业绩不错,基民落袋为安的情绪愈发严重,在基金取得正收益后,老基金的赎回比较频繁。数据显示,老基金上半年共出现5900亿份净赎回,比例高达20%。

  “迷你型”基金批量出现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为了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基金公司冲货币、拓展淘宝销售渠道、连发量化产品,可谓花样百出。但“冲规模”的基金还是跌回了“原位”,“迷你”基金再度批量出现。今年一季度末,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有48只,而截至二季度末增至74只。

  对于“迷你型”基金再次批量涌现的现象,业内人士分析称,基金发行市场存量博弈以及股市低迷缺少赚钱效应,是导致“迷你型”基金批量涌现的两大重要原因。此外,部分新发基金中的“帮忙资金”撤离也是造成基金规模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虽然新发基金大幅增加,但都是存量资金在倒来倒去、拆东墙补西墙,小规模基金自然越来越多。”

  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上述基金面临随时被基金公司“清盘”的风险。但在公募基金发展的15个年头中,还未见真正清盘的基金产品。

  “按照过往经验,基金公司一般会找些帮忙资金来避免被清盘。”一位业内研究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人人都要面子,基金公司也不例外,清盘对基金公司影响很大,有可能导致基民大量赎回基金公司其他基金产品。海通证券高级基金分析师王广国指出,虽然新《基金法》允许迷你基金进行合并,但迷你基金合并的概率也不是很大,因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太多的勇气。

  合并比清盘或许更可行

  “迷你型”基金这一特殊群体一直以来饱受市场诟病,基金公司到底要“面子”还是要“里子”的话题也一直困扰着整个基金行业。在投资者眼中,迷你基金中的部分基金正沦为“僵尸基金”:一方面业绩持续不振、规模不断缩水,认可度极低,而另一方面仍能继续运作“僵而不死”。

  在业内人士看来,“僵尸基金”的存在,不仅对投资者利益构成损害,对基金管理人来说,也同样使其自身陷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之境。“一只5000万元以下的偏股基金,从管理费中扣掉尾随佣金后,连发一个基金经理的工资都不够。”某基金人士抱怨说。在美国,每年有5%的基金被清盘或者合并,这已经成为不少“僵尸基金”的常规退出方式。而在国内,基金公司却将其比为“洪水猛兽”,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基金最先清盘。“清盘,意味着对自己投研能力及公司实力的否定,等于是自己打自己耳光。而且,行业内也没有因业绩不佳和规模持续缩水而清盘的先例。毕竟,这种负面例子,谁也不想做第一个。”前述基金人士表示,随着新《基金法》赋予基金新的退出渠道,“合并”将是一种更为温和的解决方式。

  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也认为,随着新《基金法》的正式运作,份额长期迷你的产品很有可能会合并。此外,他还认为,随着投资者越来越理性,基金出现清盘的可能性在未来并不排除。“投资者与其向那些垂死挣扎、业绩转变希望渺茫的基金继续贡献管理费,还不如重新选择其他的绩优基金。对基金公司来说,腾出人力、物力和精力放到其他产品的经营上,有助于公司的继续发展壮大。”不过,他也认为,治理结构的改善是确保基金清盘过程中各方利益均衡的关键,基金清盘要以持有人利益的维护为第一要义,这需要有一系列程序、规则来保证。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