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保险:为助学贷款架起安全通道 保险滚动新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信用保险:为助学贷款架起安全通道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6月06日 08:31
    曾经让众多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的国家助学贷款,却在近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甚至一度面临被银行“封杀”的厄运。

    濒临失败的“银校联姻”

    就在几年前,当我国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求“资”若渴的时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也正焦急地为日益增加的库存贷款资金寻求出路。于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下,高等学校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突破了以往的基本存储和简单信贷关系,以“银校合作”的方式开始了全面的互动合作,助学贷款也随之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然而经过若干年的“磨合”后,高校与银行间的“联姻”似乎并没有当初想象中那么完美。“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逾期还贷甚至是不还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全国助学贷款平均违约率接近20%,国家助学贷款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贷款领域。”一位商业银行的行长如是告诉记者。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信用贷款和完全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的经营者不仅不可能从中获益,而且还要承担没有可供执行的抵押担保的经营风险。“即使有一定的政策性补偿,但核销手续也相当繁琐。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国家助学贷款并不是一项优良业务。”并且,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信贷质量的管控,面对违约率的逐步攀升,很多分支机构在利益驱动及业绩考核压力下,悄然开始调整经营思路,有的已经停止发放助学贷款。

    就在商业银行因规避经营风险而纷纷放弃审批新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高校的热情也因挤占资金而消失殆尽。某高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高校大多在新生入学时设立了‘绿色通道’,贫困大学生可以先入学再交费。但银行的助学贷款若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正常的办学资金就要被挤占。长此以往高等院校必然不堪重负,最终只能关闭‘绿色通道’。”

    信用保险“叫好不叫座”

    为了减轻商业银行负担,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财政部2004年出台《关于金融企业财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给予经办银行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以缓解助学贷款的供求矛盾,但“由于缺乏个人征信体系及相应的追偿制度,无法从源头上解决失信违约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助学贷款无法收回,风险补偿金不足以弥补损失。而且风险补偿金是建立在非常严格的呆、坏账核销制度上的,手续相当繁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此外,由于风险补偿金由高校及地方各级财政各承担50%,采取的是配套性的政策措施,部分高校没有这个经济实力。”

    风险补偿金的失败至少可以证明一个结论,即仅靠财政补贴措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控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地实现还贷风险的转移和分担,在商业银行与贫困大学生之间搭建一条“安全”通道,从而解除商业银行的后顾之忧,保障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实施。

    针对新的市场需求,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在云南、江苏、河南等省推出了助学贷款信用保险试点,当贷款学生不能按期还贷时,由保险公司先赔给银行后再向大学生追偿。该产品推出后,立即受到了政府、学校、银行、贫困大学生等社会各方的欢迎。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保费缴纳又成了横亘在相关各方面前的一道难题。贫困大学生及其所在学校都没有这个能力,商业银行出于业务单独核算的考虑也不愿意用其他营业收入补贴保费,政府部门更不可能再加大投入。并且根据财政部的相关规定,风险补
 
来源:金融时报
数据载入中...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