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曲突徙薪"与保险"零"消费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3月14日 19:00
孙祁祥
    今年的“两会”正在热开,代表、委员们讨论了许多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而“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保障”、“医疗制度改革”等问题可以说是此次“两会”“热点”中的“焦点”。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身体再健康的人恐怕也不敢吹大牛说能够与医院“绝缘”,与医生“断交”。因此,人在生病之后必须有救治措施:要有尽职的医生给病人诊疗;要有合适的药物给病人服用;要有足够的床位给病人住……而目前的情况是,这些都成为带着大大问号、困扰百姓的问题。据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提供的2005年数据表明,在13亿总人口中,参加各类社会医疗保险的人仅占总人群的22.2%,其中城镇未享受各类健康保险的占50.4%,农村更有80%以上的人无任何健康保险。在我国城乡居民患者中,未就诊比例竟高达48.9%,应住院而未住院率也达到29.6%。

    这是一组非常令人不安的数据。不过,本文不想讨论这个问题。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一个应当说与之也是非常相关的问题:即人类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少生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生病的人少了,即使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看病难”的问题是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说,在健康程度的决定因素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别只占15%和17%,医疗条件占8%,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决定了60%。按照这个“健康决定因素模式”,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60%做起,整个社会从17%做起,采用健康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不就可以在大大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准,减少生病、降低个人和亲人的痛苦以及家庭负担的同时,也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我们必须承认,有许多的疾病甚至死亡本来是可能避免的。今年新年伊始,同事发邮件来表达祝福,同时传来的还有一份名为“精英的代价”的PPT,其主题是谈现代社会“过劳死”的问题。这份报告列出了长长的一份“英年早逝者”的名单,其中既有著名年轻企业家,也有青年学术翘楚——个个风华正茂、正是出成果的最佳年龄。但他们却因为身心疲劳或工作、生活不规律而英年早逝,不仅对家庭、对朋友而且对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令人惋惜。

    这份报告还引用日本《朝日新闻》的数据说,自1995年以来,每年死于工作过度的人数在逐年上升。不仅英年早逝的人在增加,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各种“现代病”频发。如癌症、心血管病、亚健康、过劳死等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在很多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工作节奏太快,人们没有时间去调节、休养、诊疗,由此被耽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死亡;另一方面,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适当地饮酒、抽烟、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缺乏锻炼等无疑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预防重于治疗”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这实际上也就是风险管理中的“防损”概念。如果我们从单纯的健康问题再说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其实都有一个“防患于未然”的问题,而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理念。

    据《汉书·霍光传》记载,有一户人家的灶上装了很直的烟囱,灶旁堆满了柴禾。有位客人到他家里做客,见此情形告诉主人说,烟囱应当改曲,木材必须移开,免得发生火灾。主人没有当回事。不久以后,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跑来救火,终于将大火扑灭。之后,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邻居们的救助,但却忽漏了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也就不会发生火灾,更不用准备筵席了。现在论功行赏,帮你救火的人是座上客,而原先给你建议的人却没有,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后人以“曲突徙薪”来比喻事先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由此可见,如果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人们就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损失并追悔莫及。这也正如梁启超所说,“今不为曲突徙薪之际,后必有噬脐莫及之忧。”

    我们再从风险管理说到保险。作为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保险的本质功能是保障。除了恶意骗保者以外,普通大众购买保险的基本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是为了免除由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而产生的忧虑,由此提高生活质量。但如果我们把被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指对“损失”的赔偿和给付)以后的“索赔”形象地称之为“消费”保险的话,那么,普通大众是不希望真正“消费”保险的,我把它称作保险“零”消费。试想一下,有哪个“正常”的人在购买了“车险”以后希望发生车祸?有哪个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的人希望发生死亡或者伤残等各种“意外事件”?有哪个购买了“重大疾病保险的”人希望患上“不治之症”?有哪个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的人希望发生火灾或者家庭被盗?有哪个购买了“人寿保险”的人希望早日“寿终正寝”?由此可见,人们购买保险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但“消费”保险则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而如果我们平日能够做到“曲突徙薪”,降低风险的发生几率,则“不消费保险”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保险“零”消费是一件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事情。

    回到“两会”。我建议代表、委员们是不是在强调改革各项制度的同时,也呼吁或者通过有效的方式或渠道(包括教育、媒体、政府、保险公司等各方面),将“预防重于治疗”、“行为方式和环境等是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等理念植入大众的意识之中,并积极行动起来!
 
来源:中国保险报
数据载入中...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