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规模
由于国务院尚未对企业债分立并发正式下发文件,所以,发改委目前仍掌握着企业债的额度审批。
《财经时报》获悉,发改委今年暂时未对企业债发行额度进行严格限制,预计今年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将创历史最高纪录,总量将接近1600亿元。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06年企业债共计发行1050亿元,相比之下,2007年增幅将达55%,是前两年发行额度的总和。
目前,2007年首批95家企业发行987亿元企业债的额度已上报国务院进行最后审核。
与往年发债主体主要是大型企业不同的是,首批发债企业名单中,除中石化(600028、0386.HK)等20余家央企和70家地方企业外,北京和深圳各有一批中小企业将通过打包方式联合发行企业债。
统一债券市场三步走
目前,中国的债券市场是以银行间国债交易市场为主导,上海、深圳两大交易所市场和凭证式国债买卖市场(银行柜台市场)并行的局面。
债券市场被分割,使得国债投资主体、国债资金和现券被限制在几个独立的区域中运行,不能自由流动,相互之间衔接不够;同时,又因缺乏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系统,大大降低了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国债筹资成本。
市场的割裂也阻碍了国债交易市场的均衡发展。银行间市场的主要交易参与者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资金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以普通投资者为主体的柜台市场目前基本上只能办理凭证式国债的买卖。
多头管理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另一个弊病。以企业债为例,证监会主导上市公司债券的审批和发行工作,非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仍需向发改委申请项目融资债券的审批,央行则管理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
同时,企业债的取得额度与监管发行由发改委负责,企业债利率由人民银行负责管理,上市审批又由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负责,这使得企业债审批程序繁琐且漫长。
2005年,央行发布允许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债券的公告,简化了企业债流通审核程序,并规定做市商应至少对1支公司债券进行双边报价,此举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国债券市场整合萌动。
《财经时报》获悉,虽然统一债券市场尚未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但相关部门已经制定出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对接的三步走方案,而企业债改革是中国债券市场整合的第一步。
三步走的设想大致为:首先打通市场主体,让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让证券公司更多地进入银行间市场;然后是,顺畅地进行市场间的转托管;最后整合交易品种,实现相互挂牌。
倘若实现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整合,则债市亟须解决规模不大、流动性不足以及市场监管三大问题。
版权声明:转载和引用此文须经财经时报书面授权,请与财经时报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