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资料图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上周六在京透露,央行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将于近期联合出具办法,允许依法建立的企业年金,均可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投资交易。这意味着非金融类机构企业年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被放行。
□谢晓冬 卢晓平
沈炳熙是在上周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召开的“企业年金、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高层论坛”上做上述表示的。
目前,只有金融机构托管的企业年金才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自2004年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托管的企业年金先后进入银行间市场以来,截至2006年年底,工行和招行两家在银行间市场托管的企业年金量已达215亿元。
沈炳熙表示,随着建立年金的企业越来越多,不光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其他许多工商企业也都开始建立年金,因此,放行其他企业的企业年金进入银行间市场就成为必要。他表示,企业年金进入银行间市场仍需作好风险控制,合理选择投资对象。
此前曾有报道称,企业年金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市的有关政策即将出台,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也有望在今年内发布有关政策。据悉,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央行制定的《企业年金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已进入会签阶段,很快就会发布,政策壁垒即将打开。另外,今年劳动部将进行第二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但具体方案尚未出台。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年金将是一个充满创新机会的平台,不管是准入机制也好,还是受托机构来看,都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不久这将是银行间市场另一块硝烟弥漫的战场。
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有近500亿元,再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有430亿元,企业年金的存量规模有近1000亿元。据有关权威人士预计,年金市场全面推开后,每年的新增规模应在800亿元到1000亿元,10年后将达10000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专家热议如何破除年金市场发展瓶颈
□卢晓平 谢晓冬
什么阻碍了企业年金市场“跑得更快”?不统一的税优政策还是其他原因?在上周六召开的“企业年金、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高层论坛”上,这一问题再度成为与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须出台全国统一税优政策
“我认为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我们国家企业年金条例,特别是要解决税收优惠的问题,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昨日强调。
刘永富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实行《企业年金施行办法》以来,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已得到了较快发展。仅去年一年,全国企业年金规模就增加200多亿元,有望达到900亿元左右。与之对比,从1991年提出建立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到2000年,这一规模才不到200亿元。
不过,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速度无论是与中国目前庞大的保费市场相比,还是与迅速增长的基金规模相比,都相差很远。许多企业和个人仍在对企业年金进行观望。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认为,导致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目前针对企业年金还缺乏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各地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同,加上有的地区没有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很多企业参加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认为,目前我国发挥税收调控功能还刚刚开始。税制优惠的问题,涉及来源成本问题,如何核算来源成本已经到了要研究的时候。
对此,国家税务总局法规司副司长李万甫也认为,企业年金市场的建设,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建立健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全国统一税优的问题要认真研究。
覆盖范围有待扩大
也有专家认为,统一型税优政策并非阻碍企业年金市场快跑的关键因素。要使企业年金得到大发展,降低门槛很重要。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已有26个省份建立了税优政策。尽管优惠水平各地不一,但覆盖面已相当广泛。一些与会专家认为,企业年金发展乏力的原因不在于税收政策,而是门槛太高,导致制度没有张力。制度没有张力表现在企业年金只能限定在1.8亿城市人口或者是国企职工中,而非正规企业都无法覆盖,还有2亿农民工也很难进来。
此外,市场尚待规范、投资渠道狭窄、收益率偏低、监管分散等也是与会人士强调的一些重要原因。
一位专家表示,应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市场中介机构的培育和评定。例如综合审查企业年金管理人的整体能力,在结构上匹配企业年金四类中介资格,实现有效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中国工商银行企业年金中心总经理赵跃则表示,为了保障企业年金市场的健康发展,希望参与者爱护市场,防止在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秩序混乱,损害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熊志军强调,要进一步推进央企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他表示,央企建立企业年金要遵循“谨慎起步、量力而行、科学规范、防范风险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