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我国推进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最好时机

2008年12月10日 14: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莉 方烨

    国际油价不断走低油价改革障碍清除

    11月1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跌至56美元,创22个月来新低。

    国际油价的风吹草动,正不断加大对政府近期出台成品油降价政策的预期。

    “虽然人们格外关注国内成品油价格能否下调,但当前的问题却并不是单纯调价这么简单。一次调价的作用仅仅是阶段性市场供需的变化,但如果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内油价便难以走出无章可循、预期不明的尴尬境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方案之所以酝酿多年未见出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油价长期高位运行,一旦接轨,国内消费者及相关行业难以承受。当前国际油价不断触底,正是我国推进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

    机制不到位价格调整难

    一方面是政府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的沉默,一方面却是国内部分加油站接踵而至的降价促销,消费者尤其是司机对政府出面下调油价的预期日益膨胀。“政府很快就会发出‘降价令’。”这是出租车司机周先生的判断。他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石油炼化企业成本大大降低,市场条件成熟,政府出台降价政策将是大势所趋。

    正如周先生考虑的那样,石油炼化企业的盈亏状况成为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政府调控油价的关键因素。实际上,国际原油价格短期内的大幅下挫已跌破国内石油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据董秀成分析,中国石化的盈亏平衡点所对应的国际油价大致在90至100美元之间,远高于当前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价格。

    “除了考虑石油炼化企业的盈亏状况,政府调控油价通常还会考虑成品油作为诸多行业的上游生产要素,其价格变动会对下游产业链乃至终端消费者产生较大影响等诸多因素。虽然当前主流声音认为国内成品油应该降价,但作为决策者的政府部门,目前却面临着两难选择。”国家物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陈秀芝向记者表示,人们并不清楚当前政府调控油价的依据到底是什么。由于缺少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成品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政府调价与否,又将如何调价等一系列问题似乎永远是“雾里看花”。

    国际高油价扼住价改咽喉

    “实际上自2004年迄今,随着原有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终止,国内油价如何形成,又该怎样调整的问题始终难以找到答案。”董秀成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国在油价形成机制上一直处于无章可循的尴尬境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4年以前我国成品油定价有着清晰的路径。三年间的三次价格体制改革,基本确立了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的定价思路。

    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汽、柴油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原国家计委按进口完税成本为基础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并在上下浮动5%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尽管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定价相比,这是一个重大跨越,但上述方案有一个致命缺陷:任何油品供应商甚至是消费者都可根据固定的公式算出下一个月的油价走势,价格过度透明导致了国内油品市场过度投机炒作。

    从2000年6月起,国内成品油价开始参考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相应做出调整,当时参考的只有新加坡市场的油价。从2001年11月起,我国又一次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的平均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至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

    “但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开始不断攀升,国内成品油价格如果按照原有方案相应调整,必然大幅上涨。考虑到当时社会承受能力,政府不得不终止了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做法,而改由政府控制成品油零售价格,并对生产企业面临的‘政策性亏损’进行财政补贴。”董秀成向记者介绍,从2004年迄今,国内成品油定价方式在暗中进行过改革前的试验,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推出。

    “与国际油价接轨,最终实现定价完全市场化,这是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方向。新机制有可能延续与三地石油市场平均价格为参考的做法,而目前的争议在于是与国际成品油价直接接轨,还是采取‘原油价格加加工成本’的间接计算方法。”董秀成告诉记者,改革需要寻找时机,如果说当初的国际油价飙升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与国际接轨的话,那么现在国际油价大幅下挫,应该说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价格改革需配套措施保障

    在国际油价低位徘徊时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实际上已成为多方共识。自从国际石油价格开始从高位回落以来,关于适时推进石油价格机制改革的呼声就不断出现。

    然而,一旦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内油价会不会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而大起大落?习惯了长期稳定的油价,人们是否能够平静接受这样的波动?政府又会不会像2004年那样再次中断这一机制?价格改革如何处理好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间利益的重新分配?虽然专家并未将上述问题列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方案迟迟未能公布的主要原因,但记者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小组近些年在看似平静的改革进程中从未放弃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在董秀成看来,即将推出的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第一次有了相应配套机制的调整”。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油价上涨对一部分人利益的直接冲击,有助于“利益机制上的重新协调”。

    成品油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一步到位地实现成品油定价完全市场化目前来看似乎并不现实。董秀成说,如果政府近期出台有关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应该仍然延续与国际石油价格接轨的政府主导定价方式,但会考虑赋予企业更大的调价幅度和相应权力,加大市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话语权。成品油定价完全市场化的条件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目前的市场格局还不具备,因此新机制仍坚持政府主导,但长期目标是实现定价的完全市场化。

(责任编辑:林磊)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