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2006年是一个转折性的年份:5年熊市的阵痛刚刚退去,牛市的喜悦就接踵而来。12月14日,上证综指成功突破5年前2245点的高点,创出历史新高。次日,深证成指也成功改写了10年前的历史高点。上证指数年内实现翻番;市值规模翻番,突破7万亿元;股票成交金额翻番有余;融资金额刷新历史纪录……这些数字的跳跃式增长,都印证了证券市场今年的不平凡。2006年也被称为"清欠年",在这一年380家上市公司完成清欠工作。
相关阅读:2006证券中国 2006年终专题报道
市场扫描
2006年起,沪深股市走出了一轮爆发式的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其力度之大,时间之短,涨幅之大,不仅多年未遇,更创下了中国股市的种种历史之最。在经济高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等等利好的烘托下,上证指数持续上扬,更于当年底一举突破01年创造的2245历史最高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年线拉出了一根近乎光头光脚,16年来最大的拔地长阳线,从年头涨到年尾,一年收复五年失地,多方牛气冲天,势如破竹!
2006年上证指数走势图
2006年,中国股市告别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开始步入良性循环。期间,上证指数从1月4日的1163点起步,几乎是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将2245点的历史高点远远抛在身后,以距2700点仅一步之遥的2698.90点创出新高。按照12月29日的收盘指数计算,沪市和深市的全年涨幅各达到130.4%和132.3%。
伴随股指的持续上行,截至12月28日,沪深市场总市值分别达到68714亿元和17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7.5%和85.5%。在公司业绩的带动下,中国股市的多个行业在2006年联袂上演精彩一幕:证券、银行、机械等行业涨幅超过100%,更有30只个股涨幅直逼300%。2006年全年,上证指数月线仅有两根小阴线,收出10根月阳线,全年单边上扬,年收盘2675.47较去年大涨130.43%,一举收复5年调整失地,为历史第二大年涨幅,仅次于1992年的166.57%
重要事件盘点
全流通时代来临
股改之后所有的非流通股都要进入流通市场交易,这就是全流通时代。2006年5月18日, IPO新规正式实行。2006年5月25日,暂停一年多的IPO今日开始重新启动,同日,中工国际刊登了首次公开发行6000万股股份的招股意向书。中工国际发行前的总股本为13000万股,在拟发行的6000万股流通股发行成功后,届时19000万股股份性质均将成为流通股。2006年6月19日,“新老划断”后的全流通第一股中工国际(002051)上市,标志着中国股市进入全流通时代。6月19日,中工国际发行价7.4元,开盘17.11元,收31.97元。盘中最高50元,最大涨幅576%。随后连续5天跌停。上市首日打破多项纪录:换手率94%,震幅466%。
注:“新老划断”是指对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不再区分上市和暂不上市流通的股份,对存量上市公司分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必须选择适当时机实行“新老划断”。从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大局考虑,实行“新老划断”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条件和相对稳定的定价环境,要通过改革试点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相关阅读:直面全流通时代
S股来临
2006年A股市场将迎来一个新名词——“S股”。所有未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而未完成股改的公司,将戴上“S”帽。S股的出现,意味着股改仍然在实质上进行着。2006年10月9日,沪深两市有274家成为“S”股。之后,随着股改的继续进行,“S股“的公司在不断减少。
小非解禁的来临
2006年6月19日,股改一年以后,三一重工的一部分限售股获得流通权,“小非”解禁开始了。
小非是中国特有的名词,非流通股东持有的5%以下的公司股票叫小非,超过5%则为大非。小非解禁就是指这一部分非流通股可以上市流通。小非解禁是股改的必然结果,是全流通时代的前奏。根据规定,股改完成一年后非流通股东可抛售5%的股份(持有5%以下可抛售全部)。小非解禁,给市场带来相当的冲击。同时,持有这部分股票的人可以套现,获得真金白银的利益,而不是纸上财富。同时大小非解禁也对中国股市造成了一波冲击。
清欠年
所谓“清欠”,即上市公司通过自查,查出公司大股东或关联方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被占用的资金已经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的资金运转。对此,上市公司为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制定追讨占款相应的时刻表,与占款方清算占款。
2006年12月份,上市公司清欠公告几乎每天见诸报端,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示清欠工作已经完成或取得进展。截至到12月12日,沪深两市仍有81家上市公司占用资金214.292亿元。
权证末日轮的疯狂
2006年,多只权证“遭遇”行权退市。“末日轮”(即将到期的权证)的炒作比比皆是,广大的投资者也领教到了“末日轮”走势的凶悍。仅以宝钢JTB1和万科HRP1为例,二者在退市前都曾经历投资者的疯狂追买。
由于“末日轮”剩余时日不多,权证价格会迅速向内在价值靠拢,容易受到标的价格、市场资金的影响发生较大的波动,投资者可能会从中获取较高利润,因此末日轮成为被关注的对象。然而,买入“末日轮”是很危险的,不是所有的“末日轮”都适合投资。
基民流行
2006年,牛市行情逐步深入人心,大盘屡创新高,基金重仓股的表现尤为突出,基金净值随之不断飙升,给基金持有人带来相当丰厚的回报。数据统计显示,至11月底,121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不包括今年4月份以后成立的新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份额净值增长率高达77.88%,收益率超过90%的基金有29只,超过80%的基金有53只,超过70%的基金有82只,占比分别达到23.97%、43.8%、67.77%。基金业的资产净值规模已经突破6300亿元,其中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到了A股市场20%以上的流通市值。基金持有人被人形象的称为“基民”
绿鞋制度实施
“绿鞋制度”是指发行人授予主承销商选择权,主承销商按同一发行价格超额发售不超过包销数额15%的股份。即首发或增发的股份上市之日起30日内,获授权的主承销商有权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从集中竞价交易市场购买发行人股票,或者要求发行人增发股票,分配给对此超额发售部分提出申购的投资者。此制度在国外已经成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稳定股价机制,旨在缓解新上市股票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
但是在国内的A股市场,直到2006年10月27日,工行上市后才首度实施“绿鞋”。事实上,2005年9月3日,证监会发布了《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意见》,之后,宏盛科技定向增发6000万股,想要采取绿鞋制度,但没能成功。
工行两地上市
工行于1984年1月1日作为一家国家专业银行而成立,后由国家专业银行转型为国有商业银行。汇金公司于2005年4月向工行注资 150亿美元,财政部则保留原工行资本金1240亿元,工行于2005年10月28日由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工行A+H同时上市方案获批。2006年7月18日,工行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A股H股同时同步挂牌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工行上市成为两地股市的聚焦点。工行股价每增1分钱,沪指上涨约1点,工行成功上市标志着A股正式进入蓝筹股时代……
A股发行初始规模为130.0亿股,A股绿鞋全额行使,则A股发行总股数扩大至149.5亿股,按每股人民币3.12元的发行价计,工行通过A股发行融资人民币466.4亿元(合59亿美元)。H股同时进行,初始规模约为353.9亿股,绿鞋全额行使,则H股发行总股数扩大至约407.0亿股。
相关阅读:工行A+H股上市
中行上市
2006年7月5日,A股市场迎来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蓝筹企业———中国银行。这艘超级“航母”的“起锚”,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谱写了新的篇章,中行上市是股改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证券界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专题:中国银行回归A股市场
相关阅读:2006年股市风云录
其它热点事件
中国VS新加坡:股指期货保卫战激战正酣
全面解读《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国美收购永乐收官 G邯钢收购战
花絮
林园
林园的股票生涯充满了传奇,按照他的话来说,他从8000元起家,一直炒到了现在的几个亿,而这个天文数字的变化路程只用了短短的16年。很多人说林园是21世纪股市上最大的骗子,因为他们质疑,如果他真那么厉害,应该年年都盆满钵满才能赚到8亿。像之前的杨百万,赢了几百万就已经闻名全国股界,这么厉害的林园应该年年露相才对呀,怎么到2006年才有人知道他啊?中国又不是个埋没“钱才”的地方。
相关阅读:讲述股民自己的故事
顾雏军案
2006年年底,顾雏军案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
相关阅读:顾雏军案开审
时代语录
黄金十年——“黄金十年”是上证综合指数突破2000点以后市场最为“时髦”的一个新词。《上海证券报》认为是他们的独家“首创”,也有人认为是境内外机构投资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不管是谁“发明”的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股市的信心终于树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