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内场外差异看金融衍生品监管

2008年09月28日 13:36   来源:SRC-96   

    衍生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译。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金融衍生品通常是一种价值取决于基本标的(Underlying)变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期权以及它们与其他金融工具经分解组合形成的混合金融产品。由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因而也被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简称表外交易)”。

    金融衍生品在20世纪后期开始发展,目前已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市场参与者进行风险对冲不可缺少的工具。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衍生产品在短短的20多年内迅速发展,以其独特的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等功能,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欧洲,近年来这种集中趋势更加明显。

    金融衍生品交易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文易。场内交易,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参与者收取保证金、同时负责进行清算和承担履约担保责任的特点。此外,由于每个投资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设计出标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数量进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交易,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动性较高的市场。期货交易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同交易都属于这种交易方式。可见,场内衍生品交易市场管理更为严格,是衍生品市场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石。

    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有许多形态,可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内容的产品。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出售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场外交易不断产生金融创新。但是,由于每个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双方相互负责进行的,交易参与者仅限于信用程度高的客户。掉期交易和远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柜台交易的衍生产品。相对而言,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难度更大,对于参与者的要求也更高。

    据统计,在金融衍生产品的持仓量中,按交易形态分类,远期交易的持仓量最大,占整体持仓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货(18%)和期权(13%)。

    相比于场内衍生品交易而言,场外衍生品市场包含着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在从事高度复杂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中,由于这些产品是由交易商开发并定价的,最终用户基本上无法掌握与交易商相同的信息。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在成交后仍需不断进行动态管理与估值,此时最终用户更是对交易商高度依赖。

    自次贷危机暴发以来,从全球场内衍生品市场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波动来看,场内衍生品市场运行平稳,表现明显优于部分场外衍生品市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荣誉主席、北京大学中国金融衍生品研修院名誉院长利奥?梅拉梅德今年3月13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北京大学第二届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表示,流动性过剩、市场规则缺失、银行对次贷产品风险缺乏了解等因素均导致了次贷危机,而监管机构对场外衍生品种监管无力,也成为重要推手。梅拉梅德援引3月6日西方四国金融监管机构报告指出,银行和券商出现重大损失的原因,是其根本没有理解他们所购买证券的潜在风险,并且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集中且大量购买风险较大的产品。

    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各国都十分重视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典型的如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包括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交易所监管三个层次,三层次监管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英国的监管体系以行业自律为主。自律组织主要职能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品有关业务的资格进行审核,对金融衍生品业务参与机构进行谨慎监督,受理有关投诉等。而德国监管以政府监管为主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从股指期货等监管严格的场内金融衍生品入手是科学的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张元缘)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