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优惠名堂多 小心捡了芝麻丢西瓜

2009年02月19日 15: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曹蓓

    近段时间以来,许多信用卡持卡人在收到银行的对账单的时候,发现无故多出许多费用,让人摸不着头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人在办卡时对信用卡没有全面的了解,面对银行打出的“优惠”招牌,眼花缭乱。其实,各银行间的优惠政策各不相同,很多人盲目办卡,对这些政策没有充分了解,或者在理解的时候进入误区。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提醒一:分期付款优惠零利率 ≠零收费

    为了刺激持卡人透支消费,一些银行的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打出“零首付、零利率”的招牌,还为分期付额设定了不同期限的免息期。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信用卡分期付款免息并不等于分期付款免费。”信用卡持卡人一旦透支消费,便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手续费。据调查,多数银行的分期付款手续费率,比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低不了多少。 

   【各银行分期付款手续费】:

    中信银行信用卡:12期收费2.5%

    中行分期付款:3期1.95%,6期3.6%,9期5.4%,12期7.5%,18期11.7%,24期15%

    招行账单分期付款:3期2.6%,6期4.2%,12期7.2%

    农行标准普卡:每月0.6%

    交行分期付款:每月0.72%

    工行(人民币)卡:3期免手续费、6期1.8%,9期2.7%,12期3.6%,18期5.85%,24期15.6%.(一次性收取)

    建行:3期0.7%,6期和12期均为0.6%

    广发卡:6期、12期均为0.65%,18期为0.7%,24期为0.72%(每个月收取)。

    光大银行标准普卡:未消费前申请分期还款,12个月分期,每月收取0.5%。账单分期种类有3期、6期、9期和12期,手续费分别为2%、4%、5%、6%,一次性收取。

    浦发标准普卡:3期0.72%,6期0.7%,12期0.66%(每个月收取)。  

    提醒二:年费优惠各不同 细心研究省钱多 

    现在银行通常会推出一些减免年费的优惠政策,还可以通过刷卡累计积分来减免年费。据调查,所有信用卡的年费基本上都是第一年免年费,之后年刷满3~6次且不计消费金额就可以免除次年年费的。那么,在使用信用卡消费的时候,多次刷卡小额消费,不计消费金额,就能省下一年的年费,这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同时也存在例外,中行开卡3个月内刷卡3次,免首年年费;每年刷5次,免次年年费。也就是说中行的信用卡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免首年的年费是有条件的。另外,浦发银行标准普卡则每年需消费满2000元免下年年费。不能通过刷卡来免年费。 

    提醒三:取现金手续费收取比例不一 

    各银行的手续费收取的比例各不相同,经比较,建行的手续费相对来说最低,手续费收取交易金额的5‰;中信银行和浦发行最高 ,手续费收取金额的3%,也就是说,如果同样提现1000元,如果是建行的信用卡用户需要支付5月手续费,而中信银行和浦发行的用户,则需要支付30元的手续费。以下是各银行手续费的提取比率: 

    工行:标准信用卡无论是否透支取现金均不收手续费,但异地取现按金额的1%收取。

    建行:手续费收取交易金额的5‰。

    中行、农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手续费收取交易金额1%。

    民生银行:本行免费,他行手续费收取预借现金额1%

    兴业银行:手续费收取金额的2%

    广东发展银行:手续费收取金额的2.5%收取

    中信银行:手续费收取金额的3%

    浦发行:信用卡在ATM机上取现金收3%的手续费。 

    需要注意的是,信用卡取现金,如果透支取,各家银行都要收取每天万之分五的利息。 

    提醒四:办理信用卡还款方便需考虑 

    刷卡消费过后,还款成为令很多人头疼的事情。月底还款日要到银行前排起长长的队既浪费时间又辛苦,成为很多人的困扰。   所以,办理信用卡,一定要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还款方便的银行。同时,有些银行可以有比较方便的还款方式,如约定自动还款、电话银行转账、网上银行转账等等。

    相关优惠比较: 

    滞纳金的缴纳比率  

    滞纳金的缴纳比率各家银行均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最低收取额度有差别: 

    招商银行:每笔滞纳金最低收取人民币10元或是1美元。 

    建行的龙卡:每笔滞纳金最低收取人民币5元。 

    因此,针对各银行的信用卡政策,消费者在办卡之前要全面了解,仔细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银行信用卡,“刷的明明白白”。     

    免息优惠 

    国内各大银行最长免息还款日长短一般分为50天和56天。 

    【例外】兴业银行:最长免息期:20--50天 

    

(责任编辑:曹蓓)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