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理赔"道高一尺" 消费维权更应"魔高一丈"

2009年02月12日 12: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去年的一个晚上,小客车司机王先生撞了骑自行车的行人后,忙于救人,却忘了保护车祸现场以供鉴定事故责任。事后,保险公司以“无现场”为由拒绝赔付,让王先生吃了“哑巴亏”,但幸好还有法院“主持正义”。通州法院后来判决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通州支公司应全额给付保险金。但“霸王条款”的存在却并不能因这一纸判决而就此根绝。保险公司的避责手段五花八门,可不止一个。

    保险公司隐瞒免责条款

    保险公司在和消费者签订合同之时,经常会将自己的免责条款极其隐蔽的写在合同之中。很多参保人只要当要求赔保之时,才知道有免责条款的存在。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根本不可能去查阅也不知从何查询该条款内容,投保人在不了解条款细则内容的情况下,就与保险公司签订参保协议,保险公司应承担保险内容宣传不到位的责任。所以投保前,消费者一定要仔细阅读保单所有内容,并索要保单中涉及的所有条款内容,要明确自己所投保险的保险责任以及除外责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片面夸大保险投资功能

    保险公司在向消费者推销保险时,往往为了自己能够有足够的保单,不负责任的宣传保险的投资功能。将购买保险描述成一种投资行为,让消费者误以为即使没有不测发生,仍能从保险中获得收益。对此消费者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投保特别提示书。其次,要明白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而不是投资,尤其要理性分析保险投资功能的宣传。

    营销员骗保要当心

    保险存在的陷阱不仅仅是在保险公司身上,也存在于保险营销员。全国各地都曾出现过个别保险营销员骗保的现象。为此,消费者在与保险营销员打交道时,除了要看其是否持有中国保监会监制的展业证书,并索取盖有保险公司印章的正规保费收据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定要给保险公司打电话,核实业务员所说的情况,并留下证据。为了骗取保单,一些营销员往往会承诺高额收益。但事实上,保险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银行存款以及保险公司的投资经营。一些保险公司在与客户签订该合同时,往往不会告知免责期的内容,并且也没有明示具体内容。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去查阅也不知从何查询该条款内容,投保人在不了解条款细则内容的情况下,就与保险公司签订参保协议,保险公司应承担保险内容宣传不到位的责任。因此在投保前,消费者一定要仔细阅读保单所有内容,并索要保单中涉及的所有条款内容,要明确自己所投保险的保险责任以及除外责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在销售投资型保险的时候,一些保险公司往往会将保险与银行储蓄产品简单类比,片面夸大了保险投资功能。消费者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投保特别提示书。其次,要明白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而不是投资,尤其要理性分析保险投资功能的宣传。

    消费者签订合同还需谨慎

    由于保险领域涉及的问题专业性强、内容庞杂。所以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保险合同大都以格式条款形式出现,作为提供者的保险公司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利用优势地位,单方免除自己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的主要权利,否则,该条款无效。

    二、保险合同的构成不仅是保险合同条款本身,还包括与保险合同密切相关的其它文件,如《保户理赔须知》、保险公司理赔规定等,这些文件、规定大多涉及保险人的责任免除,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受益人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是出险后理赔的重要依据,在签订保险合同前,保险人必须提供并作明确说明。如果事前未提供或未履行明确说明义务,则有关保险公司责任免除的条款对消费者不产生约束力,保险公司不能据此减轻保险责任,违反合同义务。

    三、准备投保的消费者要注意了解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防止经营者利用合同条款逃避或转嫁法律责任。

    四、签约之前,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和研究合同条款的内容,比较保险费率的高低。对于不懂的内容,应要求保险公司作出明确解释,并将解释内容形成文字作为合同附件,成为履行合同和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对于签约前保险业务员只提供产品说明书,不出示保险合同、保险费率及其它相关资料的,消费者应拒绝购买。

    五、对经营者提供的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格式合同,要注意向有关专家请教,避免因不懂专业而糊涂签约,权益受损。

    六、对于长期寿险,消费者收到保单后还有10天的犹豫期,在该期限内,消费者应再次审查保险合同及有关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询问,如不满意尽快退保。

    【编辑点评】保险公司讲究利润最大化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把这种利润实现建立在损害参保人利益的基础上就不好了。道德上和法律上占不住脚不用说,真不知道这些保险公司是聪明还是愚蠢,非要把杀鸡取卵的事情一再的重复,难道不知道一旦信誉不再,利润也就不再了?

(责任编辑:王华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