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股市 > 侯宁 > 正文
 
自由与不自由:中国股市"健康"的核心问题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3月21日 10:59
    “和从前一样,在这场投机风潮中并无新奇之处,所有的因素都是重复过去,完全可以预料。” 这是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其名著《气泡的故事——金融投机简史》一书中评论美国上世纪80年代投机风潮时所做的评述。当然大家知道,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许多人跳楼了。

    现在,当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股市健康”,当中国股市在暴涨了一年多且依然在被煽动着“踏平3000点”时,我想起了这段话,直觉得一切恍若回到从前。

     事实上,股市发展“健康论”也不过是旧话重提。因为虽然中国股市诞生才17年,但近似于崩盘的风波也经历过几次了,而每次风波发生前后,媒体上热议的也都是股市投资价值及泡沫问题,换句话说,也都在讨论股市是否健康。1994年6月8日,《读书》杂志发表了吴敬琏先生《何处寻求大智慧》一文后,便引发了长时间关于“股市建设智慧”的热论;2001年上半年,中国再度发生了吴敬琏和数位重量级经济学家关于“泡沫”的激辩,双方辩驳的虽然和股高度有关,但归根结底,讲的也是股市“股市健康”问题。

    当然,众所周知,两次讨论都是以吴老的“胜利”告终的。前一场讨论不仅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强烈支持,且沪指还创出325.89点的新低,海南“炒房热”也灰飞烟灭;而后一场辩论后,中国股市更经历了为所未有的四年大熊市,让涉足者吃够了苦头。但是,我们知道,无论吴敬琏先生如何具备“良心”,可就是在这两场相隔7年的辩论中,他始终没有提到或发现“股权分置”这个核心矛盾。也就是说,影响中国股市“健康”的关键性结构问题被吴老忽略了,直接印证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古训。

    那么,现在我们讨论所谓股市“健康”问题,又忽略了什么呢?是不是只有中国股市大涨才算是给中国股市“正名”呢?让我们再从“历史”来寻找答案。

    大家知道,前几日“315消费者权益日”之前,我便应约写过中国股市也该“打假”的为文章,原因是我观察到如今股市的投机活动已经非常猖獗了,“泡沫”非常严重;但其后,针对索罗斯看好中国股市的言论,我们看到有记者便写了“索罗斯给中国股市“正名”的文章,似乎中国股市的泡沫并不多。然而,不论是笔者的“打假”,还是记者的“正名”,都有史可查,因为早在1995年9月27日,经济学家李扬便发表过《为证券市场“正名”》一文,而在1997年3月29日,《证券市场也要“打假”》的文章便见报了。

    问题在于,李扬的“正名”是要当时尚处于“试验田”阶段股市争取“名分”,是从制度性高度为中国股市最终颁布“国九条”说理;而后者的“正名”却完全撇开了制度,撇开了规范,只凝目于一个股市的涨跌。这便有了高下之分。但让人欣慰的是,两篇“打假”文的主旨却是完全一致的,即不仅上市公司需要打假,财经新闻媒体也需要打假。

    或许,只有“打假”才能打出中国股市的健康吧。这才有了两篇相隔10年的文章前后一致的逻辑。而两次“正名”却正好凸显了如今股市的虚狂。因为如今的股市早已被“国九条”正名,我们所需要的仅仅只是“健康”了。

    所以,结合吴老当年的“智者之失”,我们现在最需要思考的是,温总理为何要强调“健康”?中国股市到底离“健康”有多远?如今的我们又忽略了什么?而要知道这一点,我想最好的办法便是像当年追究股权分置一样,回到股市的本源。

    当年,我们以“平等”的目光,发现了股权分置的荒谬,因为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直接后果便是大股东对流通股东利益的漠视,是二级市场股价的虚高,是“股东”沦为“股民”的烦恼。那么如今,我们是否可以拿“自由”的目光来审视中国股市的问题呢?当然可以。而在“自由”的聚光灯下我们便可以轻易地发现,中国股市的“健康”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公司上市不自由,上市公司的审核并非完全基于“好公司”可获得更多资源的目的,众多上市公司都是在滥竽充数,不少企业上市都还是为了“国企脱困”;

    第二,股份买卖不自由,不仅众多“大小非”不能买卖,即便是全流通名义下上市的工行中行等企业也锁定着绝大部分筹码;而且,“T+1”交易体制也让股份买卖效率严重降低;

    第三,涨跌停幅度限制带来了股价涨跌的不自由,其助涨助跌的功能让股市涨跌根本无法及时反应市场及个股的信息变化;

    第四,只能做多无法做空的机制导致了操作手法的不自由,直接扭曲了股价走势。

    第五,当然,中国股市也并非完全没有“自由”!在上述“不自由”之外,各式各样的股市投机却在自由地起舞,即便被抓,对此的处罚也基本是象征性的,和成熟市场无法相提并论……

    至此,我们也便可以理解总理为何要强调中国股市的“健康”问题,也便可以理解高高在上的股指在加息后也被人轻易“要挟”的关键所在了。因为问题的核心还在于我们的股市自由度远远不够,它还在扭曲着股价,还在扭曲着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

    当然,风险和希望也正在这里。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在我称之为“变形元年”的2007年,我们的股市正在从上述四方面入手,变得越来越“自由”。我以为,这是所有投资者都必须琢磨的“健康”大问题,考验的也正是我们把握市场风向的大智慧。

    谨记,“所有的因素都在重复过去”,除了“自由”。
 
来源:证券时报
数据载入中...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