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增加合格抵押品范围,引起市场高度关注,甚至有评论认为此举将释放“7万亿元流动性”。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14日对此明确回应,此举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影响,不可能是“中国版QE”。
马骏分析指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裕程度、信贷与广义货币的增速受许多因素影响,再贷款只是创造流动性途径之一,而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的变化又只是影响再贷款的许多技术性因素之一。此次新举措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多是中小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央行流动性支持提供了必要前提,但不能假设所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因此自动获得央行流动性支持。
“合格质押品范围的扩大不影响央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的把握,更不意味着央行将大规模投放流动性。”马骏明确表示,今年M2增速预期目标12%并没有改变。
央行此次新举措,是发生在近年来外汇占款明显减少、提供基础货币渠道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随着外汇形势的变化,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供给渠道减弱,央行通过再贷款等主动供给基础货币的渠道加强。从国际经验看,央行通过债权方式提供流动性都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合格质押品。过去接受的合格质押品只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高等级债券,现在随着央行主动提供流动性数量的增加,面临合格质押品结构性不足的问题。
马骏分析,虽然我国高等级债券总体充裕,但大银行持有高等级债券的数量较多,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持有的高等级债券数量较少,因而在向央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流动性支持时难以提供足额的合格质押品,对央行通过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引导其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形成了制约。
“这次将优质信贷资产纳入央行质押品范围,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质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消除央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障碍。”马骏分析道。
可见完善央行流动性调控机制是此次新举措的主要目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室主任曾刚直言,央行这次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完善流动性调控机制,特别是增强央行对中小银行“一对一”提供短期流动性的手段,避免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可以认为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创新举措。当然从间接效果看,能够间接起到提高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能力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降低流动性风险。
信贷资产虽然如今已经可以纳入央行合格质押品池中,但也是有严格限定的。马骏指出,首先要是非金融企业的正常类贷款,关注、可疑、次级、损失四类贷款均不符合条件;其次由央行进行内部评级,评级结果达到可接受级别以上的非金融企业贷款才能成为合格质押品。
未来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将如何操作?马骏透露,央行在开展再贷款操作时,会从金融机构持有的合格质押品资产池中,从优选择与再贷款金额和期限相匹配的质押品。首先选择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企业债券等债券资产,其次选择合格信贷资产。选择合格信贷资产时,优先选择央行内部评级高的信贷资产。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