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热议国企改革:资本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09月10日 07:1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酝酿多时的国企改革文件有望近期陆续出台,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多方期待。分析人士认为,国企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未来央企层面改革将加速开展,资本市场将在央企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央企并购重组浪潮或将涌现。

  多位与会人士9日在 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风险逐步显现,但中国经济依然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转型可考虑用“扎针灸”的方法触动关键的神经节点,通过降低借贷成本,促进项目完成并实现企业改革。

  酝酿多时的 国企改革 文件有望近期陆续出台,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多方期待。分析人士认为, 国企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未来央企层面改革将加速开展,资本市场将在央企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央企并购重组浪潮或将涌现。

  转型需要“扎针灸”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但目前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产能过剩是具体体现之一,这些过剩产能并不是落后产能,而是符合技术规范、符合环保标准且比较先进的产能。

  另外,工业和投资速度有所下降也必须关注。上述两个方面是涉及到实体经济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点。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风险逐步显现,但中国经济依然运行在合理区间。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李稻葵认为,中国经济不需要大量刺激,经济转型需要“扎针灸”的刺激。在不打乱正常的经济重组情况下,用“针灸”方法来扎关键的神经节点。一是降低借贷成本。二是给地方政府一些激励,提高其完成项目的积极性。三是完成企业改革。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表示,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要开始越来越多考虑其对全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反过来对中国的出口、外贸、资产价格产生的影响。

  中国 建设银行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章表示,存贷款 利率调整对 银行 影响较大,但经济下行挑战也带来很多机会。过去中国商业银行主要是做存贷款业务,包括结算业务,最近几年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转型,开始综合化、多功能集约化。“转型方面的业务增 长和 利润增长已经超过存贷款利差盈利增长,现在效果非常好。”

  王洪章表示,目前中国杠杆率被认为较高,但企业、政府债务等方面的杠杆率和国外相比并不高,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有一些金融政策调整,这种正常的、健康的调整是经济下行时期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调整留下的金融机构可能更加健康、强大,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可以更好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兼并重组加速

  徐绍史表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酝酿一段时间,改革文件近期会陆续出台。国有企业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今年上半年企业兼并重组速度非常快。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王建宙表示,社会对国企改革给予很大期待,国企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两个企业合在一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调查显示,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被各类企业寄予厚望,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加强调由市场配置资源,现在国企完全有能力通过市场而不是行政来取得资源。民企对混合所有制非常感兴趣的是希望参加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后有发言权,而不是作为普通的财务投资者。国有企业欢迎混合所有制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吸取其他资本的优势,取长补短。对国有企业来说,混合所有制是在市场化方面更进一步。

  方正证券 分析师认为,随着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通过资本市场改革是理想途径之一,从央企到地方国企改革,资产证券化是市场主题投资的最大红利。集团核心资产注入、整体上市、跨集团借壳等是国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改革的重要形式。

  国泰君安 分析师认为,未来产业集中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存在恶性竞争或者严重产能过剩的外向型行业央企出现重组整合的可能较大。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国企改革亟待重塑企业家精神      2015年09月09日
  • · 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近期将公布      2015年09月08日
  • · 国企改革“1+N”方案公布渐近      2015年09月07日
  • · 国企改革概念有望成反弹先锋      2015年08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