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全球瞩目。25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为何在此时打出降息降准“组合拳”?
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此次降低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主要目的是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央行有关负责人强调。
这位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球金融市场近期也出现较大波动,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虽然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显现企稳回升的迹象,但基础还不牢固,7月份工业增速有所回落等都显示了一定的下行压力。为进一步巩固前期稳增长措施的成果,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帮助稳定国内外市场预期,有必要再次降息降准。”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分析指出。
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认为,我们到了以降息促使企业财务成本进一步降低、以降准促使金融机构具有更充分的金融资源调配能力、以定向降准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消费的时间窗口。
央行此次还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鼓励其发挥好扩大消费的作用。专家认为,促进消费是此次定向降准的一大新亮点。
央行降息降准,向外界发出了鲜明信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经济下行压力需要积极应对,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这个时候,要向国内外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加强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支持力度,稳定预期,坚定信心。
“这次降息降准,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马骏说,我国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稳健和中性的。从调控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降息降准的目的是在通胀形势和流动性创造机制变化的背景下,维持合理的实际利率和支持适度的货币信贷增速。
保持流动性更合理充裕
央行8月11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报价机制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引起外汇占款变化进而使流动性出现变化,客观上需要降准释放流动性弥补缺口。
“近期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兑主要货币中间价报价机制实施进一步完善,势必对金融体系本外币流动性构成结构性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实际上为金融体系注入了无期限流动性,可以有效增强金融机构针对货币市场波动实施流动性管理的能力。”陆磊解释说。
金融机构流动性合理充裕是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降准,央行还采取了多种工具和渠道向市场提供流动性。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8月份以来,央行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投放流动性5650亿元,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投放流动性600亿元。8月19日开展6个月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100亿元,利率3.35%。继续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7月末PSL余额为8464亿元,比年初增加4633亿元。
利率市场化改革迈新步
在央行降息降准的同时,放开了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的上限。
“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的进一步拓宽,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也有利于促使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恒丰银行研究院常务院长胡海峰认为,央行此举寓利率市场化改革于调控之中,中长期存款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应对,加快转型,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方面,商业银行负债端(存款等)来源要更加多元化,资产端(贷款等)也要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并大力发展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增加非息差收入。
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如何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央行有关负责人透露,一是继续按现有期限档次公布存款基准利率,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完善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三是发挥行业自律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