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手机应用都需要各类授权的当下,由于缺乏明确的边界和知识储备,很多用户都非常茫然:究竟什么该授权,什么不该授权?针对一些手机应用的各项授权,分别会造成什么结果?
这两天,使用打车软件,一位司机接单了。上车后,司机随口和我聊天:你们部门是不是经常要上班到很晚?我很震惊:你怎么知道我是这个部门的?司机师傅晃了晃手中的手机:这个“×宝”拨号软件,拨出去,它就能自动显示你可能是谁且在哪上班了!
我表示怀疑,给师傅拨了过去。果然,师傅手机屏幕上显示出:“疑似××单位××部门××”的字样。
我自己的信息是如何被陌生人轻易获取的?我非常疑惑。
通过该软件的官网介绍得知:它拥有1.09亿号码数据库,实现陌生来去电识别。
据媒体报道,实现识别的路径可能如下:几个朋友手机里存了我的号码信息和身份信息,并且安装了这个软件,对该软件进行授权后,我的信息被软件抓取了,经过几个上传的信息交叉反复验证后,我的身份信息就被软件库初步确定并标识出来,导致最终被司机师傅知晓。
这件事的发生,留给了我不少思考。
首先,从开发者来看。据该软件官网宣传,利用这样的方式标识陌生来电,初衷可能是为用户考虑,帮助其防止诈骗和骚扰电话。但是,实际应用中,却客观造成了用户及其朋友身份信息的泄露,对部分用户造成了困扰,如此下去,并不利于软件本身长远发展。
其次,对用户而言。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在下载应用之前,一定要深入阅读授权协议,并查阅该应用的用户评价,更多地了解使用后会有什么结果,并尽量选择经过多人验证的绿色应用。在授权之前,对于一些不合理要求,比如一款录音应用却要求获取联系人信息,需格外警惕,要确保谨慎授权。
最后,从授权行为本身来看。在许多手机应用都需要各类授权的当下,由于缺乏明确的边界和知识储备,很多用户都非常茫然:究竟什么该授权,什么不该授权?哪些授权是合理的,哪些授权是过分的?究竟哪些权利是涉及手机安全的核心权利?针对一些手机应用的各项授权,分别会造成什么结果?以上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盲区。
因此,在这个无序授权的时代,媒体应该多传播相关的手机授权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度,手机用户也迫切地需要升级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客观判断如何对应用进行授权。以后,手机用户再碰到提出过分授权要求的手机应用,方能立场坚定地选择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