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过往经验,改革总伴随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互动与配合。当社会力量的试探恰好触碰到了政策微妙变化的神经,改革的风向便会敏感地回应。
7月16日,原齐鲁石化中心医院更名为北大医疗鲁中医院(以下称“鲁中医院”),正式纳入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体系。伴随着“北大医疗”而来的,是强大的文化感染和医疗、资金等众多优质资源的注入。
试点与标杆
医院的产权转移牵扯到许多复杂的关系,对任何社会力量而言,并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北大医疗显然有过相当慎重的考虑。
作为北大医疗对外收购的首家三级综合医院,鲁中医院并不是一家典型的国有企业医院。它的前身齐鲁石化中心医院,原本隶属于中石化齐鲁分公司,2002年通过 “国有企业产权和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双重置换”的方式进行改制,走上了独立经营的道路。
改制之后的鲁中医院资产上脱离了中石化齐鲁分公司,无法得到来自企业或者政府的补贴。“我们就是自己管自己。”鲁中医院院长顾国明说,“医院刚实施改制的时候有713人,床位是505张;发展到2014年,已经到了687张床位,职工有1300人,包括返聘的职工。”
独立经营的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的素质,是北大医疗选择鲁中医院的重要理由。“这家医院底子好,脱胎于大型央企,管理规范。再有是,鲁中医院在脱胎央企后直接面向市场,有很强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我们认为,嫁接了北大医疗的品牌后,医院能够发展得更好。”方正集团副总裁、北大医疗产业集团CEO吕和东说。
在北大医疗看中鲁中医院的同时,鲁中医院也被北大医疗的专业和品牌所吸引,合作推进得非常迅速。2014年5月13日,双方第一次正式接触;9月25日便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2015年1月27日,双方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从3月5日北大医疗正式开始对医院的管理到7月16日更名仪式举行,仅仅过去了133天的时间。
“我算了一下,我们从初次接触到变更登记,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我们从变更登记到深度融合,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回顾起双方合作的关键时间点,吕和东对这样的推进速度表示满意。
对于北大医疗来说,鲁中医院是其与三级综合性医院产权合作的第一步,自然也承担着示范项目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将鲁中医院打造为北大医疗产权合作的一家综合性医院试点与标杆。”吕和东向记者表示。
“授予它品牌,我们也是有压力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学科、管理、人才等方面全心投入,把医院做起来。”北大医学部医管处处长张俊谈到,“很重要的一点,授予北大的品牌,最终我们是希望通过文化的渗透,从而影响到整个医院。”
伴随着品牌影响与文化渗透的,是北大医疗在实际行动上对鲁中医院的支持。据了解, 不少于2亿元的资金已被投入用于医院的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未来三年内,将有约4亿元继续投入到鲁中医院的建设中。
更名仪式的当天,医院的新住院大楼也建成并将投入使用,新开放的600张病床,使医院的总床位数几乎翻了一番,达到至少1200张。
同时,鲁中医院成为了淄博市唯一一家加入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建设”项目的医院。相关数据显示,加入该项目后,医院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院前运转时间都将缩短一半以上,急诊施救时间也可以降低将近一半。
为医院搭建的医疗信息系统也将投入使用,实现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联通。双方可实现包括远程诊疗、远程预约、双向转诊等在内的合作。
“北医”带来的品牌效应,也可以提升鲁中医院的知名度,使当地居民在就医选择上有更多的倾向性,从而为鲁中医院开拓更多的市场。
医院的激励考核、培训制度也逐步与北大医疗体系接轨。顾国明表示,与北大医疗合作后,不但医院职工的薪酬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更重要是医护人员的平台更大了,医院优秀的苗子以后就可以到北大医学部去参加培训、学习。
作为北大和方正共同出资建立的企业,北大医疗与北大医学部的交流长期而密切,由此带来的人才、科技等强势资源的注入,也必将使鲁中医院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我们已经委派了普外、心内、心外、肿瘤外科四名专家教授常驻医院。同时,我们还组织‘北医专家淄博行’系列活动,大批知名专家将定期、不定期地来医院门诊、手术、查房以及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吕和东说。
对于鲁中医疗的发展前景,北大医疗信心满满。“在未来的五年内,北大医疗讲把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打造成区域医疗中心,并以北大医疗鲁中医院为依托,发展大健康产业,解决当地养老、康复、健康管理等多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
适应政策下的扩张
长期以来,关于医改问题的讨论被“市场化”和“政府主导”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占领着。“市场化”的支持者质疑将医院产权完全收归国有后的效率低下和模式僵化问题及可能随之而来的大量税收,认为只有在医疗产业中引入竞争才可以根治现存问题。“政府主导”的支持者则担忧营利性质的医院反而会加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张通过政府调控医疗资源配置和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来解决难题。双方互有驳斥,但却处在两个极端。
客观地讲,中国的医改期待着第三条路。此次,完成更名的鲁中医院成为了国有企业医院改制的典型案例,在社会力量办医的探索上,北大医疗成为了一位先行者,将另一种模式呈现在公众面前。9个月内完成产权转移,惊人的效率与政策的导向也是密不可分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协调统一初现希望。
一方面,医改的目标在于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的着眼点则在利润。然而这样的矛盾在社会力量,特别是北大医疗这样的具有半官方背景的社会力量的探索下变得可以调和。更名后的鲁中医院仍然是一家非营利性医院,但其医疗水平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进一步开拓了鲁中地区的市场,为北大医疗带来了潜在的发展可能。
对于北大医疗来说,并购医院后,渠道利润是整个健康产业中收益的重要部分。以医药行业为例,北大医疗旗下的任何医疗机构都可以作为其体系内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北大医药直接而稳定的市场。
据了解,在完成此次并购后,北大医疗集团旗下的医疗机构总床位数将突破5000张,而其未来的目标则是至少实现万张床位。
“鲁中医院作为示范项目,它在北大医疗下一步的医院并购中的作用非常大。如果成功,它会大大降低未来并购过程中的教育成本、谈判成本。”吕和东强调,“医院网络是北大医疗商业模式的原点,我们希望未来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医院网络。”
依托北大医学部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北大医疗的扩张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在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办医与自身利润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北大医疗进一步扩大着整个产业链的版图。短期看来,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
“有了医院网络作依托,北大医疗价值链上的很多事情就可以做起来,比如药品配送、融资租赁、养老康复等。”吕和东说。
谈到北大医疗下一步的布局,吕和东表示收购的主要方向还将是综合医院。“综合医院的影响力更大,以综合医院为依托能延展做的其他事情更多。”而在地域布局上,吕和东更加倾向于华北地区。“未来收购的医院,北大医学部要派专家去扶持,效率上讲,北大医学部在华北的影响力更强大,资源更多。”
在鲁中医院更名仪式的现场,除了北大医疗和淄博相关的医院、医疗机构外,还有许多与北大医疗接触中的医院和医疗机构,它们是北大医疗潜在的合作伙伴。作为北大医疗产权合作的示范项目和国企医院改制的典型案例,鲁中医院的意义早已远超一家医院的发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