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家认为:降息不改稳健基调

2015年05月12日 07:18    来源: 人民日报     许志峰 王观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缓解存量债务压力

  5月10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这是继上个月降准之后,货币政策的又一较大动作,不仅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同时还扩大了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至基准利率的1.5倍。

  “此次降息主要是为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二季度经济形势总体仍难言乐观,4月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低迷,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依旧偏低,基建投资独木难支,特别是PPI继续下行,降幅不见收窄,通缩风险加大。尽管贷款利率已经开始下行,但PPI持续下降情况下实际利率处在历史高位,实际融资成本高企影响企业投资意愿。

  连平认为,在此情况下,降息有利于促进实际融资成本下降,缓解存量债务压力,推动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应对通缩风险,进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同时,降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成本,有利于其存量债务置换。

  针对此次降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由于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有必要通过降低名义利率来达到降低实际利率、稳定投资增长的目的。

  降息不是强刺激,也不是中国版量化宽松

  “不应该将这次利率下调解读为中国版的量化宽松(QE)”。马骏说,一些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是在政策利率接近于零、而实体经济又面临衰退的背景下采用的非常规政策手段。在中国不存在零利率对货币政策的约束问题。从流动性创造机制来看,中国也有使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其他常规政策工具的空间。这些工具足以有效地调节流动性供给,保持货币与信贷的平稳增长。这些政策工具在中国的使用仍属于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与发达国家的QE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认为,所谓“中国版QE”的说法是建立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灵、缺乏操作空间的基础上,与近期中国货币政策量、价工具组合综合运用具有较大余地不符。

  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表示,实际利率低时仍降息才是强刺激,而当前实际利率、外汇汇率仍然很高,此次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不是所谓“强刺激”和“放水”,仍然是稳健货币政策大基调下的预调微调。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于这次将存款利率上限直接从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到1.5倍,马骏表示,其主要考量是防止“诱导性上浮”。

  马骏说,如果仅仅将上限扩大到1.4倍,一些自主定价能力有限的银行的存款定价就可能被“诱导”到这个上限,对本来已经形成的融资成本下行的趋势产生不利的影响。将上限直接调到1.5倍,拉开上限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距离,更有可能降低一些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冲动。

  陆磊认为,从存贷款市场情况看,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

  “银行净息差将进一步收窄,盈利承压。”连平说,简单假设此次调整后,银行在新的基准利率水平上进一步扩大上浮,以保持存款利率水平基本不变,由于各期限贷款利率均下降25个基点,因而静态来看,“粗略估算此次调整导致银行存贷利差收窄约25个基点,净息差收窄约15—20个基点,全年银行业净利润可能零增长或小幅负增长”。

  稳健基调不变,政策操作“随势而动”

  连平表示,在稳健货币政策下,政策操作的主要特点是“随势而动”。总体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未来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若经济运行仍不见好转,PPI进一步下行,通缩风险加大,未来可能再次小幅降息。但下半年美联储可能加息,进一步降息会因此而受到制约。

  连平说,外汇占款趋势性放缓,加上金融脱媒加快,银行存款增速不断下降,负债成本上升压力不减,在准备金率水平依然较高的情况下,预计年内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下调0.5—1个百分点。

  彭文生认为,除降息、降准外,未来在定向调控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毕竟短期内经济改善的可能性较小,需要各方面政策来发挥作用。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结合降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适应经济基本面的变动趋势,继续促进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综合运用价量工具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