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产融结合有效突破 东旭光电进军商业保理领域

2015年04月21日 06: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东旭光电4月20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与大股东东旭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中大诚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此举标志着东旭光电正式进入商业保理领域。

  斥资3亿组建商业保理公司

  资料显示,东旭光电及其大股东东旭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大诚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其中东旭集团出资额2.28亿元,股权比例76%,为保理公司第一大股东;东旭光电出资额7200万元,股权比例24%,前述两项均为公司自有资金。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受让应收账款的方式提供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的收付结算、管理与催收;销售分户(分类)账管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非商业性坏账担保;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相关咨询服务。

  谈到本次交易的目的和影响,东旭光电公告中称,此次与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共同投资设立商业保理公司,实现了产融结合的有效突破,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范围。

  记者留意到,中大诚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注册地为天津东疆保税区。该区是天津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给予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创新政策。接近东旭光电的业内人士分析,依托东疆保税区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金融创新产业的优势政策,公司将大有作为。

  “紧俏”的保理为何而火

  何谓商业保理? 对此问题,专家向记者做出解释。

  在现实交易中,供应商给大的企业供货,大企业都不会马上付款,一般会延迟1—3个月,这将给供应商的资金周转造成一定的压力,而此时可通过“保理解决方案”来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

  具体来说,保理方将通过考察评审,确定应收款合法、有效、真实,在履约各方也没有争议的前提下,就会给予供应商按应收账款一定比例的保理融资,用于补充其营运资金及新订单采购。与此同时,保理公司向供应商收取保理佣金和融资利息,而这就是商业保理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特别是在出口保理业务项下,卖方将合格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后取得保理预付融资,根据外汇局相关规定,保理融资款可提前结汇,从而有效规避远期汇率波动风险。而且,符合国家出口退税条件的商品,卖方还可以提前获得出口退税款项。

  通过这个“第三方”,卖方不仅可以规避买方的信用风险,还可以获得融资便利,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改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结构等。同时,对买方而言,在赊销方式项下,实现先收货、后付款,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卖方履约风险,还可以大大简化结算手续,提高交易效率。可以说,保理方式创造商业“多赢”。

  近年来,保理行业作为国内新兴金融行业,其业务因其适应提升国内、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需要,已成为新兴的贸易融资工具,具有成长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优势;加上经营模式的可复制性,使该行业具备在国内民营金融行业中成为超越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的更具投资价值的类金融行业。

  截至2013年8月20日,全国经批准成立的商业保理公司共137家,商业保理公司更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保理业务量呈大幅增长趋势。仅以2013年为例,全国商业保理业务总量为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不包括第三方支付类、电子商务类及供应链融资类),与2012年相比增长超过一倍。

  专家预测,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政策支持的不断深入,预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商业保理业务有望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开放,商业保理公司数量有望达到300—500家,年保理营业额也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或将形成一批规模大、竞争优势突出、业务拓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利人利己”的投资之道

  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31日,2471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达到2.22万亿元,同比上升近18%。如果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及中石化、中石油的数据,其他上市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的应收账款同比上升超过23%。因此,上市公司投身商业保理行业,不仅可以创造新的盈利点,还可以盘活自身应收账款。这种“利人利己”的投资使得不少上市公司已经加入进来,如赛象科技(002337)的天津赛象保理有限公司,苏宁云商(002024)的苏宁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等。

  当商业保理逐渐成为企业间的“香饽饽”,对资本的嗅觉高度敏锐的东旭集团当然不会错过这个良机。东旭集团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成立商业保理公司,一方面可以规避买方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融资便利;最重要的是商业保理的模式可以提高我们的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公司因此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生产管理、市场拓展。这是集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地方财政多方共赢的成果。”谈到商业保理对东旭集团将要产生的作用,上述高层如是说。

  对于东旭光电参与商业保理这一领域,市场分析人士称,东旭光电所在行业具有特殊性,上下游客户都是大型企业,客户间配合紧密,保理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好调配上下游款项往来,确保公司应收账款的优化管理,还可以增加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