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力挺实体经济 央行降准幅度超预期

2015年04月20日 07:07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李克强总理刚刚考察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降准便随之而来。

  昨日(4月19日),央行宣布“普降+定向”的降准策略,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普降1个百分点,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定向额外降准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这是2008年11月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也是央行今年2月4日宣布全面降准并定向降准以来,第二次出手全面降准并定向降准。

  据民生证券宏观固收部测算,下调1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考虑到定向部分,释放流动性规模约1.5万亿元。

  中国政府网18日刊发总理在考察两大银行时的内部讲话,李克强表示,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而企业利润平均只有5%,“宏观政策下一步会想办法,银行本身也要想办法”。

  招行分析师刘东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曾预计二季度降息、降准各有两次,本次降准事实上已经用尽了此前的预期额度。

  “宏观政策会想办法”

  除了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定向额外降准1个百分点,央行还宣布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历史数据显示,自2011年11月份至今年2月份以来的4次降准幅度均为0.5个百分点。上一次央行进行幅度为1个百分点的降准要追溯到近7年前的2008年11月。

  2008年11月26日,央行宣布决定下调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彼时全球经济正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

  不同之处在于,虽然两次降准同为“普降+定向”,但此次定向降准更为精确。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19.5%和16%的存准率。民生证券宏观固收部测算,一般性存款余额110万亿元,下调1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考虑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的额外降准,释放流动性规模约1.5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4月17日,李克强前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考察,并在工商银行主持召开了一场座谈会,特别强调要在改革中让中小银行发展起来——加快民营商业银行的脚步,从而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李克强直言:“实体经济垮了金融怎么支撑?企业融资成本下不来,将会严重影响就业、创业,金融企业最后也会受到冲击。宏观政策下一步会想办法,银行本身也要想办法。”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增速不快的情况下,央行降准将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利好,“当前,实体经济普遍资金短缺,融资成本较高,市场期盼的就是放松货币政策,降准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和扩大消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降准刺激实体经济

  近期,央行发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8949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1.6%,比去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专业人士认为,虽然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状况相对宽松,但并不等于一定会同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因为在中国融资体制仍然主要是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况下,银行负债成本对企业融资成本具有重要影响,而当下,银行的存款成本明显高于资金成本。

  对于此次降准,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这能够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对实体经济形成有效刺激。

  平安证券固收事业部认为,本次降准是在货币信贷数据显著下滑,经济增速处于政策下限环境推出的,对于刺激总需求回升有直接的好处。同时,目前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在外汇占款负增长的趋势中,央行不主动投放流动性,流动性就会自发收紧,而且4~5月是财政存款回笼期,央行超预期降准可能也是考虑到这一季节性流动性冲击。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自2014年4月开始外汇占款已负增长,而今已持续近一年,趋势已清楚,MLF等期限与贷款严重错配无助信贷松动。

  降准消息无疑也将对今日股市造成影响,华泰证券报告称,降准将抬升银行估值中枢,并点燃券商行情。不过对于股市,央视新闻相对谨慎,“股市是涨是跌,还是周一见吧”。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