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我国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这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说。专家认为,我国正进入城市群引领城市化的新时代,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有望成经济新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和现有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它的覆盖面更大,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规格和功能也更强;同中部崛起战略相比,它的区域联系、文化共性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需求又更强。”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说,国家层面出台规划来引领地区经济发展很有必要,地方规划、专项规划能更好地和国家宏观战略衔接。
《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产业协调发展,四是共建生态文明,五是公共服务共享,六是深化对外开放。专家认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三省甚至可以创造一个超级城市集聚效应,有望打造若干个跨省的超级产业集群。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湘鄂赣三省近年来的发展显得“中气十足”。2014年,湖北、江西GDP同比均增长9.7%,比全国平均高2.3个百分点,并列中部第一;湖南GDP同比增长9.5%。湖北、湖南、江西经济总量分居全国第九、第十和第十八位。
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看来,城市群对巨型城市的取代是近50年来大国城镇化的主要趋势。他说,美、英、日、法等发达国家中单个巨型城市逐渐被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网络状城市群所取代。
秦尊文介绍,欧洲两大城市群是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城市群以及西北欧城市群;北美有两大城市群;东亚也有两大城市群,分别是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他认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模来看,说它是世界第七大城市群也毫不为过。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现在三大城市群的产业承载空间趋于饱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丰富,有庞大的经济辐射范围和腹地,发展潜力、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市场辐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中国第四城市群最有力、最热门的竞争者,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产业融合任重道远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龙尾的成渝经济区都有了国家层面的规划,这次龙腰长江中游也有了。”伍新木说,只有长江中游发展起来了,腰才能支撑起长江巨龙起舞,龙头、龙尾、龙腰才能协调舞动。
“长江经济带关键还在长江中游,中游畅长江畅,中游通长江通。”徐匡迪称,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的优势,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黄金水道;还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铁路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铁路、沪昆铁路、京昆铁路、京九铁路、二广铁路轴线形成多中心网格化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一体化发展动作频频。2012年2月,湘鄂赣三省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中部城市群发展新平台。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连办三年,先后形成《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已经开展很多合作,如异地医保卡的使用、公积金互认、打通断头路、旅游合作等。
但有关专家和政府官员普遍认为,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协调和推动;加上三省产业趋同,目前长江中游城市产业方面的合作力度不够,产业融合发展障碍较大、任重道远。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低水平重复建设仍较普遍,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自身优势发挥不够,各城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产业基础和特色,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城市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实现优劣互补。他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区域资源整合利用和保护不够。
区域经济专家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还不是市场主导型,它实质是学界倡导、政府推动。政府签订一些合作的意向,但城市群有生长的周期,长江中游城市群还处于萌芽阶段。
由易到难“去行政区划”
专家认为,实现《规划》划定的蓝图,核心是湘鄂赣三省如何协同发展,可先从共识较大、较易推动的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科教、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合作等入手,进一步开展城市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经济等多层次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省际毗邻地区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可从三省交界的幕阜山连片扶贫特困区的开发入手,在扶贫攻坚上广泛开展合作,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江西萍乡、湖南醴陵已有合作,岳阳、咸宁也应该合作,武汉可以参与。”
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贾耀斌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近期可在三方面发力: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尽快消除省际断头路,加快形成两小时交通圈。二是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可在三省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电等方面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是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鄱阳湖城市群是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三城市群组团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具有一定基础。
在湖南省株洲市市长毛腾飞看来,发挥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和潜力,特色很重要。作为一个城市群,33个市要发挥各自的特色,差异化发展,不能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徐匡迪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和珠三角、长三角都不一样。珠三角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机遇,建了很多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外资。长三角主要是靠利用原有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和国外著名大公司合资发展经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崛起的,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靠体制创新、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来实现崛起。
伍新木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中国区域经济显现出明显的“去行政区划”特征,地方政府要顺势而为,摒弃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的落后思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城市群与中部其他省份之间的合作应继续深化、拓展,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要主动率先融入,创新驱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