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拥抱新经济 地方政府不应“叶公好龙”

2015年02月15日 16:10    来源: 新华网    

  前言: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在出现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能过剩依然严重、传统行业困难较多等复杂局面的同时,我们却看到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一些趋势线的变化:那就是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动力正在加快孕育;那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之下,在强调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鼓舞之下,创业创新的枷锁和羁绊正在被打破,中国经济社会所孕育的活力和热情正在迸发。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行时,这是中国新经济正在从萌芽走向灿烂,这正是中国经济的新希望所在。

  围绕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改变、挑战和思考,新华网在2015年初,组织“新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希望”系列策划,今日将播发第四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汉·刘向《新序·杂事》

  新华网北京2月15日电(记者 黄博阳)叶公之所以好龙却见龙而逃,是因其平日所好的“龙”只是游走于图画、图案之上,嘴上说说容易,真正面对却因陌生而恐惧。

  当前,新经济概念风行全国,互联网信息行业重构旧产业的浪潮汹涌,新经济的前景毋庸质疑,不少地方政府也是各种活动、讲话、公文言必提“新经济”,但真正拥抱新经济,能否做到迎而不走、五色有主?是否能够避免知易行难乃至畏难不行?可能就未必了。

  地方政府“见龙而慌”的原因大致集中于三点:一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按照投资拉动、拉开架势建产业园区的惯性方式发展容易,但是理解什么是新经济,如何找到新经济、如何培育新增长点却并非那么容易,或为没底“而慌”;

  二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按照传统行政审批、行政指导、行政干预的惯性方式管理容易,如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调动民间投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容易,或为放权“而慌”;

  三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按照抓一两个典型,给予资源倾斜的旧有单点突破方式包装容易,但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如何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眼前和长远发展不容易,或为改革“而慌”。

  这就好比叶公一样,只是看到静态龙的威严、神韵,只是停留在假想而非真敢“与龙共舞”。

  地方政府需要的是,更加真实地理解“新经济”的内涵所在、意义所在、挑战所在,如何切实因地制宜创造一个良好的孵化模式为新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如果仍然停留在只是打着新经济的旗号,走的却仍是一味地大搞建设、单纯追求GDP、杠杆式的不可持续性道路,新的经济引擎也难以形成,转型发展也无从谈起。

  纵览最近几年来,互联网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和力度冲击着传统产业的神经,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生态正在不断改变各行各业对自领域的观点与看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3D打印、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迸发,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

  近年来,中央加快推进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商事制度、国企和农业农村等各项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和发展活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相关引导资金、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好地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宏观数据亦显示出,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消费的比重也早已超过了投资——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新常态、新经济,对于中国而言,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时不我待,地方政府唯有从政策落实、改进行政作风、强化服务意识上下手,为新经济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唯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改进融资方式,建立健全新经济产业发展基金等资金支持手段,切实解决新经济发展的困难;唯有创造一个引进、培育创新人才的优质土壤,鼓励而非限制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才能为新经济浪潮借来东风。唯有如此,新经济的种子才有望在中国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