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低风险产品收益率下滑 银行理财加速向资管转型

2014年12月29日 07:23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常艳军

  传统低风险产品收益率进一步下滑

  银行理财加速向资管转型

  “截至10月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约为15万亿元,其中,大概有4万亿元投向信用债。目前,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中信用债整体规模约为10万亿元,这就意味着银行理财已经占到其规模的40%左右。”日前,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对记者说。

  作为市场上重要的低风险投资品种,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不过,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日趋严格的监管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理财产品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收益率下滑或难免

  据银率网统计,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1月份的5.74%下滑至11月份的5.02%。截至12月18日,12月份发行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小幅回升至5.07%。

  “在降息之后,股市走出一波牛市行情,进一步加速了银行存款的流失。临近年末,市场资金趋紧,也使得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出现小幅回升。”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告诉记者,2015年市场资金面有望继续保持宽松,在非标准化债券资产被严格监管,银行难以找到更高收益的投资标的大环境下,传统预期收益率型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将进一步下滑。

  从目前看,银行发行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在市场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在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中,投资者获取的是固定收益,银行则是浮动收益。投资者没有得到超额收益部分,但也没有承受相应的风险,这就使得银行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不是受托资产管理的关系,而更像是约定利率的借贷关系。”张旭阳表示,银行通过把理财业务向资管推进,实际上变为投资者获取浮动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同时,银行收取管理费,理财成为银行的中间业务,而不是表内业务的映射,这对于银行的转型也有利。

  “未来传统的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被取代。”殷燕敏说,从银行来看,国有银行以及大型股份制银行已开始积极创新理财产品,加大开放式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量,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脚步可能会迈得更快。从银行理财市场上半年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增幅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共募集资金1.17万亿元,同比增幅174.53%。

  加快回归资管本原

  实际上,监管层一直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回归资产管理本原,并对风险可隔离、可计量、可承受等方面进行制度性安排。

  2013年10月,监管层推出了“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与“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试点。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可以使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转变为标准化品种,便于产品净值估算。

  “通过投资可交易、可估值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以及其他标准化产品,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的开放式、净值化发行提供了基础。而理财管理计划的开放式、组合管理,也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风险传递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样构成一个‘栅栏’,把风险隔离。”张旭阳说,借助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银行理财业务一方面可以“去通道化”以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把风险和收益传递给投资者。

  在张旭阳看来,银行理财不完全是债权融资工具,而是混合或者夹层融资工具。“目前,基于对贷款的审慎,商业银行无法有效支持轻资产的创新型企业。通过资管业务,商业银行可以介入创新型企业发展。”

  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向资管转型,下一步发展的空间会更大。“从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来看,需要一个强大的、规模更大的资产管理行业,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张旭阳说,目前,企业更需要的是资本金的充实,商业银行有很好的客户基础,就应该更好地融入到直接融资体系和资本市场中去。

  其实,在大资管时代,除了银行,信托、保险、券商、基金等各路机构都在争食资管这块大蛋糕。在张旭阳看来,银行理财转向资管首先具备规模优势,并由此体现出银行的资源组织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经过在债券投资、贷款投放的领域多年耕耘,银行可以很好地把控信用风险;而银行理财10多年的发展也让银行积累了自己的人才团队。“银行理财的创新性强,决定了银行理财未来会以更加进取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业务空间。”(经济日报 记者常艳军)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