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Lending Club上市:中国互联网金融学什么?

2014年12月19日 07:5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刘英

  美国最大的P2P网贷公司Lending Club(以下简称LC)致力于改变银行体系,让贷款利率更低投资更高。日前LC在纽交所成功挂牌并受到投资者追捧,上市首日股价飙涨56%。

  2007年成立的LC成长迅速,目前已放贷50亿美金,由于放贷利率为14.8%,存款利率高达8.6%,投资者平均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因此LC的发放贷款总量迅速提升,从2011年一季度的4600万美元快速提升至2014年三季度的11.65亿美金,现已拥有美国P2P网贷70%的市场份额。

  近两年来,我国的P2P网贷快速增长,截至目前,P2P企业达1500家,贷款额达2000亿元。而LC的上市不仅给予我国的P2P企业以很大鼓舞,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P2P网贷企业还可以从LC的成功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一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LC利用IT互联网技术大幅度压缩成本并低成本运营。由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包括客户获取、授信、管理及服务等都选择在网上进行,不仅大幅度缩减了营业网点的固定成本,而且包括营业费用在内的其他各项成本也大幅度消减,比传统金融机构降低3-5个百分点。

  二是市场定位精准。尽管美国金融机构众多体系完善,但LC定位的个贷和企业贷以小而美著称,精准市场定位赢得了绝大部分的P2P市场份额。LC客户的贷款主要用于偿还信用卡、购买大件物品等,平均贷款额度为1.4万美元。虽然贷款额度小但发展潜力大,LC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P2P网贷平台。

  三是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LC的商业模式逐步从本票模式、银行模式向证券模式转变,其与WebBank合作,后者发放贷款后,将债权出售给LC,LC再将债券以收益权凭证形式卖给投资者。证券模式可在二级市场上衍生出创新业务。为此,LC成立了LC Advisor到证券市场募资,旗下两只基金通过信托持有。LC主要业务收入有三块:交易费用从1%至6%不等,服务费用向个人投资者收取1%或1.3%,LC向机构投资者收取账户管理费从0.75%至1.25%不等。

  四是全面优秀的管理团队。LC将互联网基础成功运用于银行信贷及其业务,成功的商业模式吸引了优秀的管理团队,其管理团队来自IT、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LC的商业模式不仅获得谷歌、黑石等投资者青睐,而且吸引了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摩根斯坦利前董事会主席兼CEO John Mack及美国前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等金融IT精英加盟。

  五是先进的风控体系。LC对借款客户分类和投资人选择均非常严格。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分A-G七个等级,每个等级有5个子等级。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分、贷款金额、期限等信息确定最终利率。对借款人信用等级和严格审贷有效降低了风险。不但如此,对合格投资者也要求FICO信用评分700以上、年收入7.2万美元以上、7年以上工作经历。LC在授信流程上引入了先进的在线风控技术。利用动态感知系统,回答3个问题后系统会自动对用户进行风险分析,实时评估信用风险。LC建有专门的风险评估引擎和目标系统,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团队不断完善风控模型和系统。经过LC的严格审核后只有不超过10%的申请人能够获得贷款,放贷时间缩短至5分钟。

  借鉴LC的成功经验需要结合我国国情,来发展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

  首先,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优势在技术创新。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客户获取、营业网点、授信审贷、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在客户定位及风险防控等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以及先进快捷的互联网应用。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与团队建设都同等重要。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不应与传统金融机构做同样的业务搞同台竞争,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精准定位,通过与传统金融不同的商业模式来占领市场,而在此过程中,具有金融专业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与思维的来自于IT、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秀管理团队也是不可或缺的。

  再有,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因此管理好风险是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利用互联网技术控制风险至关重要。这一点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例如美国有三大信用局,每个人都有信用评分,这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授信提供了便捷的信用环境。而中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也在建设中,这对包括P2P网贷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提出了不小的挑战,P2P网贷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查询和专业审贷技能,而且也要有互联网大数据所练就的火眼金睛,只有如此,才能识别并防范风险。

  最后,LC的成功也与其主动与监管机构保持沟通不无关系,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合规及谨慎经营的同时,也需要主动或者利用中介机构不断与监管层保持密切互动,保证不会越过自融、非法集资等底线,以赢得包容开放的监管环境。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