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幼萍 特约记者 钟红涛
【农村金融时报】
普惠金融利国利民利社。近些年来,湖北农信联社以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为契机,推进湖北银监局倡导的“三个全覆盖”和“双基双赢”合作项目,普及金融服务,惠泽千家万户,成效显著,为此,《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就如何践行“普惠金融”的话题采访了湖北省农信联社理事长刘志高。
《农村金融时报》:湖北省联社是如何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实力?
刘志高:开展普惠金融,关键是农信社必须有开展普惠金融的能力。因此,湖北农信联社在稳定县域法人地位、维护体系完整、坚持服务“三农”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化解历史包袱,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实力,培育合格市场主体。
湖北省联社系统通过找市长、找市场、找自身发展潜力,加快推进改革。湖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农信社产权改革,按每个联社不低于500万元、困难联社不低于1000万元的标准,拨付风险防范金9.4亿元支持改革;地方政府用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贷款73.35亿元;采取溢价募股方式化解历史包袱50.9亿元,通过盈利和清收不良贷款化解历史包袱86.35亿元。
截至上半年,全省共消化历史包袱220亿元,加上第一轮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改革消化的100亿元,共消化包袱320亿元,占包袱总额的94%。全省77家法人机构中,有50家银行机构挂牌(农商行44家,农合行6家),14家获准批筹。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主要监管指标均达到良好银行水平。存款、贷款双双跃居全省银行业第一,90%县域行社贷款份额排当地第一,资金实力和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农村金融时报》:湖北省联社为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进行了哪些尝试或者说推出了怎样的新举措?
刘志高:湖北省联社系统围绕银监会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和湖北银监局电话银行乡村全覆盖工程,实施“五个对接五个全覆盖”,即:“对接传统农户,推进支农联系卡全覆盖;对接农村经营大户,推进调查建档全覆盖;对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合作洽谈全覆盖;对接涉农企业,推进建立服务关系全覆盖;对接行政村,推进电话银行全覆盖。”
省联社系统全面开展农户资金需求调查,对农户发放支农联系卡。对有需求、有项目、有还款来源、有信用的农户,积极支持。对500多万农户开展了调查,发放联系卡,评定信用农户32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4%;农户贷款700多亿元,占全省银行业农户贷款的70%以上;对农村经营大户逐户上门调查,对20多万农村经营大户建立经济档案,对讲信用的经营大户所需资金,积极支持;落实专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逐户上门调查,商谈合作事宜,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业务。行社领导班子分片包点,对涉农企业上门接洽,一对一服务,与1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了包括3万多家涉农企业的信息库。在934个乡镇安装ATM机等自助设备1000多台。在19622个行政村安装电话银行36792台,覆盖率82%。发行银行卡1806万张,其中:惠农卡45万张,社保卡117万张,实现补贴发放、费用代收、缴费参保“一卡通”,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小额取现、转账、消费等基础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时报》:湖北省联社是如何推行双基双赢合作贷款,探索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
刘志高:为进一步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心、缺信用的“瓶颈”,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2013年以来,在湖北银监局指导下,省联社系统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双基双赢合作贷款新模式,将基层行社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基层党组织的信息、资源和组织优势有机对接,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服务。
全省联社在推行双基双赢合作贷款的进程中,主要在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业务开展;建立合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实行共同管理,切实防控风险等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各行社与当地县委组织部联合发文,加强组织推动;基层行社与试点村签订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在试点村设立信贷工作室或普惠金融服务点,与村党支部共同打造普惠金融示范点。基层行社和村支部共同成立“双基双赢”合作贷款专营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金融宣传、业务咨询和信贷调查。在贷款保持独立审批权的情况下,积极参考基层党组织意见,提高办贷效率,平均一笔贷款审批时间缩短2—3个工作日,效率提高50%。
为了解决农村经营大户贷款需求问题,推行联保、基金担保等联合增信方式,先后推出了“行业协会+农户”、“村委会+农户”、“合作社+农户”、“政府+保险+农户”等服务模式。贷款运行期间,村支部和基层行社每月对农户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碰头,共同管理。贷款到期后,村支部协助清收。对清收效果好、贡献大的村支部,市县行社给予一定激励。
《农村金融时报》:湖北省联社是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普惠弱势群体?
刘志高:省联社系统紧紧围绕银监会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从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方式,创新农村产权抵押系列贷款,创新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贷款,创新巾帼创业贷款和创新残疾人专属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先后创新了30多个信贷产品,着力支持弱势群体。
省联社加强与第三方的合作,先后推出了担保公司涉农保证贷款、保证保险贷款、订单农户保证贷款、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等系列产品,有效解决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发放贷款15.6亿元,惠及农村小微客户1.3万多户。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出了活物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水域滩涂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产品,累计发放此类贷款32亿多元。
2006年起,与团省委合作,在全省实施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计划,累计发放贷款15.3亿元,支持1.8万多名农村青年创业;与各级妇联合作,实施“巾帼创业工程”,累计向5900多名女性创业者发放贷款5.15亿元。省联社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与省残联合作,创办专属冠名银行卡“楚天温馨卡”,为重度残疾人代发生活补助,并实行“三免”:免开卡费、免账户管理费、免电子银行手续费。目前已发卡15万张,代理资金2亿多元。
《农村金融时报》:湖北省联社是如何延伸普惠金融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农民工?
刘志高:湖北是劳务输出大省,在外省务工人员达630多万人。我省联社系统对外出农民工全面调查建档,建立联系,积极提供存款、贷款、结算、工资代发等“一揽子”服务,农民工走到哪里,农信社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我省联社给每个农民工送一张金融服务联系卡和一张银行卡。在外出农民工集中地配备移动柜面终端,提供移动开卡服务。为集团客户提供代发工资服务。推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让农民工在外地享受快捷低廉的金融服务。在外出农民工回乡离乡时,在车站、码头设立接待站,开展接站送站服务。邀请农民工带头人、优秀农民工代表召开联谊会,增进感情。积极帮助解决留守子女和留守老人的就学、生活等困难,真正让农信社成为外出农民工的贴心银行。在外出农民工集中地,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选派客户经理长驻外地,专门提供法律咨询、信息资讯、就业帮助、维权讨薪等延伸服务。为外出农民工量身定制了财政担保中心担保、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等“创业通”系列贷款,支持农民工外出创业。同时,推出了“金梧桐回乡创业”贷款项目,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目前,省联社建立外出农民工档案200多万份,在省外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或“外出创业金融服务中心”108个,发放农民工银行卡160多万张,为7万多外出农民工代发工资,发放农民工外出和回乡创业贷款20多亿元。